簡婷婷
摘 要: 分層教學相對于傳統的“一刀切”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分層教學從學生主體出發,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本文針對數學分層教學做些研究,以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 分層教學 教學策略
分層教學是對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具體實施,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及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意義
高中數學進行分層教學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首先,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能力,使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效率。就數學教學本身而言,高中數學與小學和初中相比,更偏向于抽象思維,更需要的是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對于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能力不單純是要求學生聽課做作業,而是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方式,但是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和層次,分層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從宏觀的教育角度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全面發展,而不是促進學生局部發展,這就需要在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教學,給學生自由發展與提升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切實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二、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
1.教學主體合理分層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手段是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高中階段的學生數學學習內容較復雜,涉及很多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學生在理解和學習過程中有很多困難。如,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的分數、質數、素數等,都有確定的唯一的計算結論,但是在高中階段學生要學習區間、象限、排列組合等知識,不僅要學習基本的數學計算知識,而且要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明顯的差異,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很好地快速掌握所學知識點,并在持續學習過程中不斷前進,而對于一些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持續學習過程中會越來越困難,吃不透數學知識,更談不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數學問題。在這種教學情況下,就需要合理對學生進行分層,在分層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學生學習自信心,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同,分層方式也不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靈活安排,關注中等水平的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關注較差的學生,提高學生解基本題型的能力。
2.分層設定教學目標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差距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按照記憶、理解、簡單運用、綜合運用和拓展創新依次進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主要以記憶和理解知識點為主,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需要掌握課堂教學知識并簡單運用就可;對于學習中等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設定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于基礎較好、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設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在學習“統計”這一知識點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要求就是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公式并結合實際進行簡單運算;基礎中等學生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在熟練運用公式計算基礎的數學題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運算;對于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學目標設定為能夠利用所學統計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各層次學生實現教學目標,獲得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逐漸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并相應地調整教學目標,使目標真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3.分層進行課堂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分層進行課堂教學主要是針對中等學生而言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要照顧到學習優異的學生和學習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對于一些較難的數學問題,在課堂中不必深究,可以在課后和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研討。一些數學概念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深講透,確保學生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設置問題,通過有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問題的設定要由簡單到復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如,在學習“集合”這一知識點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集合即集合的基本概念;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可以提問學生集合是如何分類的、分類依據是什么等問題;對于學習成績較優異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典型的集合問題,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又如,對于一個多層次問題,可由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較簡單的問題,中等學生回答更高一層的問題,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拓展性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設置一些具有層次性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成功的體驗,真正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4.作業分層布置
高中數學學習中作業是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適當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完善知識體系,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作業分層布置,將學生的數學作業按照基礎型、實際運用型和能力提升型分為三大類,學生可以在總的作業中選擇三分之一完成,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作業的布置時,要盡量避免作業的重復,選擇難易適中的基礎題型,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運用。引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而要進行多角度思考,盡可能一題多解。與此同時,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要表揚和鼓勵那些善于動腦的學生,將書面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改正錯誤并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5.分層進行評價
評價是教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意識,以積極的鼓勵為主。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第一,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對在學習中善于創新和思考的同學給予及時鼓勵;對數學學習提高快速的同學給予鼓勵;對于數學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關注這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平等民主,進而努力進行數學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第二,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只看重學生學習的結果即數學成績。教師可以就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及學習積極性等進行階段性的過程評價,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自信心。第三,要對學生科學地進行階段性評價,除期中和期末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單元評價,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不足,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高中數學進行分層教學時,要做到科學有效地分層,針對學生主體、教學目標、作業及教學評價等進行科學分層,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分層教學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清波.新課程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有關思考[J].成功(教育),2013,01:226.
[2]袁紅紅.淺談在高中數學中如何進行分層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2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