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學
摘 要: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為了提高兒童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切實地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學素質等打好基礎,在品德與生活課程中采用主體性學習方式尤為重要。
關鍵詞:解放;互動;樂學;自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40-01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品德與生活課程注重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對學生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課程的設置針對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弊端,注重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解放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解放思想,多與學生互動交流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是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而師生關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同時它也是教育活動得以良好實施的前提和保證。然而,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形:在樓梯口、操場上、教室旁,隨時隨地會見到系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向經(jīng)過的老師敬禮致敬,說“老師好”。老師呢,有的點頭致意,有的視若無睹,有的面無表情。留給學生的是一臉驚訝,滿腹不解。也許有的教師認為向學生回禮完全沒有必要;也或許是聽慣了這樣的問好聲,不以為然。我們經(jīng)常抱怨,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懂禮貌,小學生比中學生懂禮貌。我們是否想到,這恰恰反映出一些為人師者內(nèi)心深處并不曾將自己與學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為了便于師生互動交流,在課堂座位的分布上可將傳統(tǒng)的“秧田式”的課堂組合方式調整為小組式、“U”形式等,甚至還可以到教室或學校外某一現(xiàn)場進行實地教學。如《美麗的春天》一課,可以通過室外教學,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找春天、發(fā)現(xiàn)春天。再帶學生回到教室畫春天。
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讓師生有更多的互動交流的機會,而且可以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二、敞開心扉,激起學生樂學的情緒
低年級的課程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要想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生活課,首先要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生活教師。這就要求我們要營造平等鮮活的師生關系。
1、平時多與學生接近,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如下課后,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一起談天說地,和他們一塊玩一些有益義的游戲活動等。
2、以身作則,以理服人。
3、遇事有耐心,對學生要多一點關愛。
4、課堂上多些微笑。如果課堂上多帶些微笑,上課時對學生多幾句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堅持課堂上讓學生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那么,課堂上必然會出現(xiàn)積極舉手發(fā)言,爭搶回答的局面;那么,課堂氣氛就會非常活躍,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那么,課堂上就會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個人的長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生的膽量也會逐漸變大。而且進一步促進了師生關系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最終達到建立平等鮮活的師生關系的目的。
教師要敢于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做聽話守規(guī)矩的好孩子"的心態(tài)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設“三多”的寬松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愛學、樂學。
1、多設計學生自由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如《我的一家》一課,教師不宜多講,讓學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評價中明白家庭的溫馨離不開父母的無私付出,自己的成長更離不開家庭,激發(fā)學生不能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恩。
2、多采用激勵措施。如課堂上多使用“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聰明”等激勵性語言或發(fā)“小紅花”等正面激勵措施,讓學生愿說,敢說,敢做,樂學。
3、多給學生自我表現(xiàn)機會。如學生發(fā)言可變舉手點名式為不舉手的自由式,有些行為規(guī)范要由語言表述改為表演等,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受約束,有更多的自由發(fā)表見解,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
三、俯下身子,還給學生自主的權利
1、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確定活動形式。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內(nèi)容,適宜表演活動。一些社會事例,則更多的側重于搜集采訪和交流活動。例如二年級《品德于生活》的教學中,我采取了“采訪搜集+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的學生的視野。
2、可以根據(jù)知識形成階段設計活動。例如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期與下期中都有對家庭生活關注的內(nèi)容,上期的要求是體會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下期則側重于學生對家庭生活的參與和對父母家人愛的表達。因此,上期適宜開展觀察和交流活動,而下期開展實踐匯報活動更為合適。
3、可以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生逐步提出較高的要求,加強意志、情感、動機等的培養(yǎng),不僅給學生提供外顯的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次方面的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自學活動等。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的。教師應充分樹立科學的學生觀,與學生共同開展的學習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構建主體性活動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關注生活,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這將有利于他們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nèi)化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 游小平.讓品德與生活攜起手來[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