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階段中,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對學生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當發揮出自身的主導作用,與家庭、學校協同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從而為小學教育質量的提升構建良好的保障。本文針對“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對“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中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教育策略做出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與創新
小學階段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就是“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構建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共同努力并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在此過程中,學校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并需要積極探索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合作機會和合作形式,而家庭與社會也應當意識到自身在小學教育中所承擔的責任,并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
1 學校自身教育模式的革新
在學生的受教育生涯中,有六年的時光在小學階段度過,并且這六年的時光屬于整個受教育生涯的基礎階段,因此,無論是小學階段中的知識教育還是道德教育,都對學生的成長發揮著直觀重要的作用。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教育模式的打造,對于提升小學階段教育的全面性、有效性而言都具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學校不僅需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而且有必要重視與家庭和社會開展廣泛的教育合作。當然,小學階段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歸根結底還是要求學校能夠發揮出主導作用,因此,在學生敲到多方合作共同開展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學校也應當重視對自身教育模式做出革新:首先,學校需要構建起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學生了解知識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學習習慣與道德品質;其次,學校應當重視以人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滲透。既然學校要與家庭和社會開展協同教育,就更應當關注學生的成長、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學校要實現從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引導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與各類實踐活動來推動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除此之外,教師隊伍建設也是不容忽視的工作。在學校、家庭與社會所開展的協同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而且具備較高的溝通能力,從容與學生家長和社會開展良好的溝通,確保協同教育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為此,學校有必要重視教師培訓與教師經驗交流活動的開展,讓教師具有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掌握溝通經驗的渠道,從而為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開展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師資作為保障。
2 學校與家庭一體化教育的實現
在小學階段學校與家庭一體化教育形式的構建中,可以對日本PTA模式做出借鑒,即通過構建家長教師協會,來實現學生校內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家庭教師協會有學校的教師與家庭的家長為主要成員,并提倡教師與家長開展廣泛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搭建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并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合作推動學生成長。
在我國小學階段學校與家庭一體化教育形式的構建中,從家長教師機構的構成來看,首先,學校應當爭取所有學生的教師與家長都加入這一協會,并且教師與家長在開展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其次,機構中需要每年選取管理人員,并在允許連任的基礎上將任期定位一年,管理人員包括會長、副會長、常任委員、委員、會計等。為了對家長和學生利益作出更好的維護,會長待選人員有必要從家長中產生,并需要承擔起推動機構正常運行的職責。從家長教師結構所開展的工作來看,首先,家長教師結構需要重視引導家長參與到學生教育當中,積極了解學生在校表現并配合學校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其次,對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作出調節。在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中,許多家長都把自身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事實上,這種自我認知并不利于自身教育職能的發揮,因此,家長教師結構應當引導家長擺脫這種錯誤的意識,從而構建起平等的家長教師關系。同時,家長教師結構也可以引導家長參與到學校教學實踐當中,從而在體會教師職業的同時了解學校教育內容,以便在構建和諧家長教師關系的基礎上提升家庭教育的針對性,真正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對接;最后,家長教師機構需要重視組織各類教育活動,如遠足、露營等,在增強學生與教師、家長溝通交流的基礎是能夠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從而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構建保障。
3 學校與社會一體化教育的實現
學校與社會一體化教育的實現,主要依托于學校與社會之前的資源互換。從學校資源對社會的開放來看,我國小學需要適應終身學習潮流的發展,打破自身封閉狀態,向社區大眾提供開展文化活動和運動的場所,當然,這種資源開放建立在不影響小學開展正常教學活動的基礎之上。另外,我國小學也可以嘗試讓教室也體現出開放性,如學校擴展學習活動的開展,可以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其中,即掌握某一領域知識的社區居民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在藝術課、體育課等課程中都具有著較強的適應性,并且對于拓展學生眼界與能力、熏陶學生情操、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都具有著重要意義。從社會資源對學校資源的開放來看,許多社會教育資源都能夠在學校與社會一體化教育中發揮出積極作用,在此方面,可以運用到小學教育中的社會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由政府出資建立的綜合性教育設施,如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博物館等,另一類則是由公益團體針對青少年特點建立的教育設施,如運動館、美術館等。除此之外,社會還應當為學校實踐體驗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與支撐。這些活動包括志愿者活動、勞動體驗活動、文藝體驗活動、自然體驗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的集體意識、創造能力、審美素養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都能夠得以提升,這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與知識的豐富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雄,劉程.關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會科學,2013(01):92-101.
[2]華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式互動教育模式[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04):315-318.
[3]陰國恩,曹瑞,徐麗.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06):819-823.
[4]吳玲,楊建國.“學校、家庭、社會”體育一體化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50-53.
作者簡介
王合亮(1958-),河北省井陘縣人。現供職于河北省井陘上安西學校。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作者單位
河北省井陘上安西學校 河北省井陘縣 0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