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光志
【摘 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在教學中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借鑒意義的教學方法,大家常說的微課技術就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幫助對重難點的知識的講解,并且還可以利用微課的手段進行課前引入與課后總結等教學活動。相比以往的教學活動,微課是一種學生以往從未接觸過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由于微課教學特別具有的運用優勢,使之成為目前教學界的寵兒,廣泛應用在教學中。
【關鍵詞】高中數學;微課教學;使用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涌現出一批批所謂的高效教學手段,但唯獨微課教學在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絢爛地綻放,可見微課技術確實有著其他教學方法不具有的魅力。微課教學主要是利用一個十到二十分鐘的視頻,來講解教材上的重難點知識,傳統的教學都是在教師的口頭傳述中進行,總會因為各方面原因導致一些細小問題的存在。但微課技術能涵蓋更廣的知識,利用網絡技術,擁有更強的可變性,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所以能夠極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隨著微課教學模式引進到當前的教學中來,為枯燥的教學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需要教師加以正確引導,科學地用來促進高中數學教學的發展。那么筆者將針對高中數學教學,淺談如何有效運用微課技術。
一、微課應用具有選擇性
筆者在這里引言一句非常通俗的話:“一個蘿卜一個坑”,也就是說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應該存在的范圍,沒有任何事物是存在普適性的。尤其在教師的教學中,教學課堂瞬息萬變,學生的情況又不盡相同,所以任何一個教學手段的選用都必須要先進行判別,認定是否合適再加以引進。那么在教學中引進微課技術也同樣如此,對于選擇性地引進微課技術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教學環境是否適合,引進微課的教學環境一定是具備相關的放映條件,并且學生能夠適應這種新型的手段;第二,教學內容是否合適,并不是每一節的教學內容都能用微課技術進行放映,選擇性地運用切勿本末倒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進行“向量”的教學時,利用微課教學能夠更直觀形象地展示知識,而對于“充要條件”相關知識教學時,是需要教師的細心講解與大量舉例實現教學的。所以只有選擇性地運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
二、注重實效性
在微課技術走進教學大舞臺后,很多的教師都抱著嘗試的心態在課堂上引用它。并且無所不用其極,將各種花里胡哨的素材加入到微課設計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制作出外觀十分精良的視頻課件,然而實效性微乎其微。教師總是把微課技術作為一個新奇的事物來表現自己對它的熱愛,設計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往往收到的成效完全不與付出的時間成正比。所以在微課技術的運用中,注重其實效性,切記華而不實是需要廣大教師特別注意的地方。教師始終要認清,將微課運用在教學中,最初的目的是改善教學獲取最佳的教學成效,而不是科技成果發布會,更不是展現自己信息技術的平臺。在教學中設計的微課視頻,首先要滿足實效性,美觀只是其次,能做到是最好,做不到但不強求。比如在進行空間直角坐標系的教學中,利用微課技術展示一個空間直角坐標系,只需要能夠將點位表示清楚,坐標能夠進行標示就足夠了,不需要做好大量的美學設計與花邊構造,永遠要記住,實效大于美觀。
三、加強教學管理
筆者在前文有提到,教師在微課進入課堂的最初階段都對此表現得十分新奇,教師都如此了,更不用說其對學生的吸引力。往往就是因為吸引力太大,而使學生關注的重點發生偏移。他們關注的不是微課技術中展示的教訓內容,而是這個教學手段的本身。在微課教學的課堂上,學生總是表現得十分積極,甚至可以說是十分亢奮。因為對學生來說,進行視頻播放又是他們開小差、走神的好機會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關注到這一現象,那反而使課堂受到微課技術的負面影響。所以,在進行微課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相比常規課堂花費更多的精力在課堂管理方面,使學生始終專注于視頻學習,而不做其他不利于學習的事情。那么建立一個嚴格的機制則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在視頻播放之前教師就告知學生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要針對播放內容隨機點名回答相關問題,回答不出或錯誤者都要受到相對應的懲罰,而回答正確者則會受到獎勵。在這樣的獎懲機制的幫助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將很大程度得以保證。
四、結語
以上是筆者的淺薄見解,總而言之,微課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能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為現代教育提供更大的可能。那么在教學中使用微課技術,也必將是未來教學的發展趨勢,實現現代化教育的必由之路。然而新興的科技手段總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做到趨利避害,還需要教師在將來的教學中進行仔細研究與大膽實踐,尋求最適合自己與學生的運用方式。
參考文獻:
[1]涂榮豹,宋曉平.中國數學教學的若干特點[J].教材·教程·教法,2006(02)
[2]梁林梅,羅智慧,趙建民.教師網絡教學現狀調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