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群玲
【摘 要】數學是一門具有邏輯性、抽象性和廣泛性的學科。要想促使小學生學好數學,使其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關鍵詞】創設情境;趣味活動;游戲輔助;動手操作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數學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就應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數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氛圍中想學、會學、樂學,在輕松愉快中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一、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對小學生來講,興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只有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才能主動積極地思考并理解教師所傳授的數學方面的知識和相關的學習方法。現代教育理論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即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主線,以教師創造性的教學為主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維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的興趣,從“要我學”到“我要學”。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為了突破重點難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先出示實物長方形并告訴學生長方形長6里面,寬3厘米,讓學生算出物體的面積,然后教師按住長方形的一組對角向外拉,長方形馬上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這時相機提問:孩子們,你們能說出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嗎?A回答:它的面積不變,還是18平方厘米。B回答:它的面積變了,比原來小。此時,教師不必急于公布答案,讓學生思考,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是多少?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他們一定會絞盡腦汁尋求答案,而教師就應該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激發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的興趣,自己得出答案。這樣,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就這樣有力地激發出來,這樣的學習方式比教師一味地灌輸要好得多。
二、趣味活動,激發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能組織一些趣味性活動以此來激發小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授低年級學生學習“加減法”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們動手DIY一些教具,在課堂中,讓學生拿出自己動手制作的小棒來算加減,這樣在玩中學大大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使學生的學習由抽象化變得直觀化。同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盡量把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在中間穿插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并通過直觀的實物教具,配合動畫課件,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學新知。在課余時間,教師必須給學生創造自由的空間。因為數學本身以理解為主,只需在課堂上理解掌握了,教師應當適當地減少家庭作業。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的充滿熱情,盡量不要給學生的課外生活增加負擔。作業的意義本身就是為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不是淪為懲罰學生的工具。
三、游戲輔助,提高興趣
教育家陳老先生說:“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假如在讀書的時代,我們也能化讀書的活動為游戲,那么讀書不是會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有進步了嗎?”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時依然表現出幼兒時期所具有的對游戲的興趣,他們可以長時間地玩耍,卻不能長專注于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時常組織學生通過有趣的游戲活動來學習數學新知,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來,使教學有了顯著的效果。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筆者設計了摸一摸、猜物體等多個游戲項目。本來認識正方體、長方體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多,學生比較難掌握,于是設計了摸一摸的游戲,讓部分學生閉上眼睛,另一部分學生把眼睛睜開,然后同時滾動兩種物體,讓學生感受有什么變化?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明白了,正方體不論怎么滾動,結果都是一樣,我們抓住正方體的這個特點,來教學生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新穎的、活動的、直觀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奮。我們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采用了各種各樣有趣的游戲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動手操作,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與親切感。低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很難長時間的集中,假如整堂課都是由教師單一的講授,就會顯得空洞無味,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巧妙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數學新知的印象,加強記憶。例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首先用生活中有關圓形的物體舉例,讓學生感受到圓就在我們身邊,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圓與其圖形的不同之處,至于怎樣畫圓,教師先不做示范,就讓學生自己想方設法大膽嘗試。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表現欲充分調動起來了,人人動手、動腦,大膽嘗試,很快,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并學會用圓規及借助圓形物體畫圓的方法。此時,教師應當立即肯定他們自主探索、勇于實踐的能力,接著問:“如果要建一個圓形的大水池,能用圓規畫出來嗎?”這樣,更深層次地激勵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又爭先恐后地自主探索。通過反復的實踐操作,他們終于發現了用標桿和繩子可以畫面積更大的圓。這樣的數學課堂,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的作用,師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對完成教學目標任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有利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多激發了學生的數學潛能。操作實踐是學習數學能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它使抽象化的事物具體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數據變成靈活生動的游戲。
小學數學學習是小學生建構知識、發展思維和能力的活動,要讓小學生學好數學,就必須要讓他們愛上數學。數學是抽象的,因此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感覺到枯燥無味,為此我們很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仝惠.推進問題導學,成就精彩數學課堂[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1)
[2]呂志恒.激發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如何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2(5)
[3]唐小山.激發興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讀寫算:教研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