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仔
摘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內容相對于小學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枯燥,學生往往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情緒,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缺少興趣,在數學學習中,沒有發揮出自己的主體作用,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成績比較差,課堂效率低下。我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從各個方面入手,總結自己的經驗,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沒有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對數學的體驗不夠。
關鍵詞:高中數學;主體性;發揮
當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在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課程目標的完整性,在高中階段要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認知教育、道德教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從而能夠使得學生更加的重視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對于教學工具化的現象要進行突破,對于高中的教學要進行合理的整合,從而為升學和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面對新的教育形式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課的制度保障,建立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學生選課指導制度以及學分制管理制度,不斷地增加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所以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學生的主體性:
一、發疑才能有悟,把提問的權利“下放”給學生
愛因斯坦曾講過一段精辟的話: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我們都知道一切偉大的發明創造源于人類的提問與假設,可能孩子的提問是天真的、荒謬的,但即便如此,教師也應加以引導和保護,絕對不可以給與否定,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受到極大的抑制。在教學中,有一類學生是教師既愛又怕的,那就是愛“鉆牛角尖”的學生。怕,怕他們在上課時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愛,則是喜歡他們這種愛“鉆牛角尖”的個性。說也奇怪,每到課堂中出現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學生的學習勁頭就來了,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各抒己見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通分”一課,講到為了計算簡便,通常用原來幾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公分母時,一位學生卻提出這樣不簡便,他說:“每次通分都要再求一次最小公倍數多麻煩,我有更簡便的方法:用原來幾個分母的積作為公分母,不是既快又方便嗎?”說到這里,其他學生也討論開了。這時我們及時引導他們討論兩種方法的利和弊,整節課氣氛濃烈,達到了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常常利用課余問師長,查資料。對此,我們深深感到學生“鉆牛角尖”是一種勤奮好學的表現。所以我們在平時課堂中非常注重民主,總是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質疑,允許不同意見在課堂上討論。雖然有時侯學生的提問有點幼稚,甚至有些“異想天開”,但是科學上的創新和發明,往往是從異想天開地“鉆牛角尖”開始的。因此,教師把提問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和解決,對于培養學生的求異創新思維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都是大有好處的。
二、在數學的教學方法上要對導向的過程化數學教學進行相應的探究
面對新課程的要求,廣大教師們要不斷地改變傳統的教學形態,強調的是師生共同探究,老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和教學的關注,對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對其進行相應的鼓勵和引導,鼓勵他們能夠積極的進行探索,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是合作來獲得對新知識新問題的理解,而不是采用直接傳授的方式,這樣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使得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的積極態度和努力進行相應的評價,而不只是為了追求問題的結果。在深度學習的理念上,中學的數學教學還要做到對學生的感受進行積極的引導,從而來獲得更多的經驗以及知識,首先就是要不斷增進學生對數學的思考理解、以及對數學符號的把握能力,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對真實的世界有多重的感受;其次,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要不斷地加強培養,使得他們獨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就是要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多樣性給予極大的尊重,對不同的學生學習個性給予鼓勵,不斷地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得他們能夠應對各種復雜多樣的數學問題,同時要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這樣使得他們能夠進行知識的融合交匯,推動數學教學各項工作的開展。
三、以開放題為載體,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的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集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數學開放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開放題會給課堂帶來生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在課前安排這樣一段插曲: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比嗎?讓學生將拳頭翻滾一周的長度和腳底長度比?身高與兩臂平伸的長度比?腳底長度與身高比?并引導學生想想在生活中的用處……這樣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開放題,引出“比例”的學習,可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來探索新知識。“一題多解”是設計開放題的一種典型代表,對于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對教材和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但一題多解的最終目的不是來展示有多少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也不是所有的題目都需要用多種方法去解決,而是要尋找一種最佳、最近的途徑,也就是說,掌握“一題多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一題一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求認識問題的正確途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要害,這是培養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根本所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解決多個相同數相加時,乘法的應用就是一個捷徑,假如這時仍有學生用機械的加法來做,你會怎么想呢?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誘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更要善于幫助他們總結歸納問題,使其認知水平有所提高。由此反映出新舊教學認識和觀念的差異,是重形式還是重實質,是看過程還是看目的,是側重知識的機械記憶,還是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注重讓學生主動地去質疑、去探究、去討論,參與到獲取新知的探究過程中并體驗學習的成功,這樣,學生的主體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