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民族陶藝特色專業建設為例,在“校中企”和“企中校”兩種平臺下實施校企合作雙贏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達到校企資源共享、雙贏,提高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指出特色專業建設只有加強校企產學研合作,才能使專業辦出特色,形成專業優勢。
【關鍵詞】中職學校 民族陶藝特色專業 坭興陶 校中企 企中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062-02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把產教融合作為基本理念貫穿到新時期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層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強調“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并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產教融合要求職業院校依托產業辦專業,依托專業促產業,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渾然一體的辦學實體。因此,行業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依托地方特色產業建設特色專業
特色專業是指該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準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并產生較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影響;是一個具有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專業。特色專業往往具有比較鮮明的地域性,它的發展壯大常常與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職業學校依托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特點建設特色專業,往往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在地方政府及坭興陶行業企業的幫助和指導下,根據地方特色產業——坭興陶,在2011 年開辦了民族陶藝專業,通過實施校企合作雙贏辦學的育人模式,目前該專業已成為學校特色專業、學校的名片,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欽州坭興陶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至今已有 1300 多年歷史,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目前,隨著北部灣經濟的發展,欽州坭興陶產業也贏得了迅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欽州市坭興陶生產經營廠家共有 180 多家,并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長,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近萬人,該行業實現年總產值近 8 億元。目前,坭興陶產品遠銷東南亞、歐洲、美洲以及我國港澳臺等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全行業均處于盈利狀態。然而,隨著坭興陶產業的不斷發展,需要大批陶藝專業方面大師和技術人員,目前人才緊缺已成為制約欽州坭興陶發展的瓶頸。據預測,在未來幾年內,欽州坭興陶企業尚缺省級以上大師約 50 人,市級大師約 100 人,陶藝技術人員約 1000人。在目前的形勢下,只有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才能解決陶藝專業人才緊缺的問題,這為學校開設特色專業、實施校企合作雙贏辦學的育人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民族陶藝特色專業實施校企合作雙贏辦學的實踐
民族陶藝的傳授在傳統上都是采用手把手傳授技藝的方式進行的,因其方式方法較落后,這一育人模式不管是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無法滿足現代企業對人才數量和質量上的需求。因此,只有基于現代職業教育理念,通過實施校企合作雙贏辦學,使企業參與到育人的全過程,實現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才能有效解決企業人才緊缺及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的問題,并實現“招生即招工、進校即進廠、畢業即就業”。
(一)以“校中企”模式實施校企合作辦學。“校中企”就是職業學校依托已有的教學實訓基地而建立的實踐教學平臺,由學校提供生產場所,配套基礎設施及實訓設備;企業帶資金、帶技術、帶產品及技術人員,通過利用學校的設備,進行產品開發和生產。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校企雙方共同制訂工學結合的實施性教學生產方案,力求在生產過程中融入教學內容。“校中企”建立的目的是使學校的教學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緊密結合,在校園內創建一個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使學生在校園內就能親身體驗到企業生產及企業文化,該基地既能滿足學校教學的需要,又能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求。目前,“校中企”合作企業有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和廣西欽州北部灣坭興玉陶有限公司,基地建設有拉坯、雕刻、燒制、打磨、包裝、展銷等實訓車間,并配備有大師工作室 4 間。其中,拉坯成型工作室可進行坭興陶手工拉坯成型、修坯、壓坯等三項操作;雕刻裝飾工作室可進行平雕、浮雕、線雕、鏤空雕刻等多項操作;燒制工作室可燒制高度為 1.4 米以下、直徑為 0.9 米以下的坭興陶藝術陶制品及日用陶制品。在基地里,教師掌握了技術,學生參與了生產,生產產生了效益,實現了校企雙贏。
(二)以“企中校”模式實施校企合作辦學。“企中校”合作模式是指由企業提供場地,配套基礎設施,學校與企業共同投資添置生產設備,按股份制運作模式對實訓基地進行管理,既面向社會進行經營服務,又作為學校實習教學場所。車間內預設有學生專用的實訓場地和設備,并約定好教學實習內容及實訓時間,基地也可作為企業的子公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負責訂單、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設備維護,學生以教學實習或頂崗實習的形式參與。目前“企中校”實踐教學基地主要是與欽州市三鴻陶藝有限公司共建,該基地設有拉坯成型、雕刻裝飾、堆雕泥塑、燒制、打磨等多個車間,能提供 50 多個工位供學生實習。學校根據教學需要,安排學生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參與生產,在生產中學習技術。在基地里,學生不僅學習了專業技能,還學習企業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實踐證明,學生在該基地進行實訓,不僅工作認真、生產效率高,對新技術、新工藝掌握快,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曾在該基地實習的畢業生多數都愿意留下來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解決了企業“招工難、用工難”問題,由于技術好、留得住,他們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干力量,深受企業的歡迎。
三、校企合作辦學,實現校企共贏
“校中企”“企中校”教學平臺的建立,對企業來說,一是解決招工難及技術人員緊缺問題,目前學校平均每年為坭興陶企業輸送 100 多名畢業生。二是協助坭興陶行業企業進行崗位培訓及新員工入職培訓等,該平臺每年面向社會進行坭興陶藝技能培訓 300 人次以上。三是共享科研信息及技術攻關、解決生產中遇到技術難題、開展學術交流和技術創新。例如,由陶藝大師及學校專業教師共同攻克的堆雕泥塑工藝,日前已取得較大進展,制作出許多深受市場歡迎的坭興陶作品。對學校來說,一是解決了實訓場所及實訓工位數不足、實訓耗材消耗大、教學成本過高等問題。二是有利于解決學校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的問題。三是有利于學校特色專業的教師培養與成長。通過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實現了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之間雙向參與,共享雙贏。四是有利于學校實訓場所及設備更新換代。通過校企資源共享,解決學校由于資金不足而無法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實訓場地,造成學生的職業能力達不到企業要求的問題。五是便于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和扶貧工程。學生參與生產或經營,企業從所經營的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學生勞動報酬、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等,為學校開展勤工儉學、職教扶貧工程創造了條件。
四、校企合作辦學,凸顯特色專業建設效果
通過實施“校中企”“企中校”育人模式,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民族陶藝特色專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一是打造了一批技術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兩年來,學校有 2 名教師被評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 人被評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有 4 人建立了個人工作室。二是開展技術創新,推廣坭興陶制作經驗,解決設計及技術難題。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大師以校企合作為平臺進行技術研究及技術創新,不斷取得豐碩成果,例如,與企業大師合作的作品《九龍瓶》榮獲 2015 年“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采用堆雕工藝創作的作品《壯鄉神尊》榮獲 2016 年全國“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銀獎,取得外觀設計發明專利兩項。三是校企合作編寫專業校本教材及制訂坭興陶企業崗位技能標準。目前,企業大師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編寫并出版了 6 本陶藝專業方面的校本教材,所制訂的《坭興陶企業崗位技能標準》目前已被陶藝行業試用。四是學生或學生作品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展評取得優異成績,為學校爭得榮譽。近幾年來,學生及學生坭興陶作品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全區或全國技能比賽、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金鳳凰創新杯”、廣西工藝美術“八桂天工杯”等評選活動,屢次獲獎,從 2012 年至2016 年 8 月,共榮獲國家級獎項 30 個,省級獎項 14 個。
總之,職業學校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學校特色專業特點,與有實力的企業構建“校中企”“企中校”教學實習平臺,是實現校企資源共享、合作雙贏的有效途徑,是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緊密合作辦學模式的有效措施,對提高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謝麗輝.“校、企、地”文化融合視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2(10)
[2]劉永福.民族陶藝術設計與制作精品課程的創建及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15)
[3]張曉華.校企聯動雙贏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廣西教育,2016(6)
[4]李加旺.職業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J].廣西教育,2013(10)
[5]李加旺.機電專業“校中企”實踐平臺的構建及應用[J].廣西教育,2015(3)
【基金項目】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改重點課題“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學校建設的實踐探索”(桂教職成[2012]35號);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改課題“職業學校特色專業實施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16A008)
【作者簡介】李加旺(1961— ),男,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職學校教學管理。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