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欣欣
【摘要】閱讀是小學生理解自然,認知社會,獲得經驗的重要途徑之一,讓學生對閱讀充滿期待是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根據教育家蘇霍姆林曾經說過的“閱讀、閱讀、再閱讀,能夠使學生變得聰明”,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提高學生對閱讀的期待值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本文僅以小學生階段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群文閱讀 興趣 閱讀習慣 自主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054-02
1.引言
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并不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需要內化為習慣的過程,只有當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充滿期待才會真正的沉淀下來去閱讀,去感受人物情感,去品味,去思考。在小學閱讀課或滲透閱讀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現有的特征,知識量與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選擇能夠吸引學生的焦點的方式,通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期待和深入閱讀的興趣。
2.激活閱讀期待 激發閱讀興趣
2.1情景演示 激活閱讀期待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教學法來進行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實體情景、模擬情景、想象情景等多種形式,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閱讀的期待值,通過學生自發的對閱讀產生好感,產生了期待才能使閱讀訓練的效果達到最佳。
2.2巧設問題 激發閱讀興趣
在閱讀訓練過程中通過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使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能夠更好地走進文章中。例如《布衣元帥》一文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對于布衣存在疑問,甚至不能理解布衣的代表意義,因此教師可以借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什么是布衣” “布衣元帥”又是怎么出現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
3.培養閱讀習慣 提高閱讀能力
3.1培養靜心閱讀的習慣
從閱讀的性質來看,對于閱讀來說,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無論是詞匯量還是語感都需要長期的吸納,從淺層含義出發,閱讀就是單純的用眼睛將一個個文字串聯起來,但是從深層意義上來看,閱讀其實是通過文字傳遞情感的過程。因此要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而完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既不能對于某些詞語“過度”挖掘,又不能走馬觀花,而是應該有認真的態度,有用心閱讀的認識,積極思考的意識,用心感悟的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未來情感體悟、精神傳承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2培養群文閱讀的習慣
在小學生閱讀習慣中有多種形式可以進行,其中包括初讀、品讀、精讀、略讀等,針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來說除了教師的精講外,單純以學生自身其實難以完成品讀、精讀的過程,往往處于初讀或略讀,在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后,由教師進行引導閱讀,深入挖掘。針對這種情況則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
在學生進行詩歌類文章閱讀時,可以通過設定主題選擇幾篇中心思想類似的文章開展群文閱讀,這樣一來既能夠滿足學生擴大閱讀量的目標,又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春天”為主題的于都活動,將《春天的顏色》中顏色變化“粉紅、金黃、雪白”等顏色入手,讓學生感受春天絢麗的色彩,景色的變化?!洞禾斓奈兜馈分写禾焓橇醢枭厦娣壅羰斓奈兜?,春天是吹響柳笛的清香中帶著一絲苦澀的味道。讓學生感受春天的豐富多彩?!洞禾斓挠辍分形L細雨中隨風起舞的柳絮,細雨清洗下大地煥然一新的感覺……通過幾篇同樣以春天為核心的文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味道,春天的顏色,春天的景色,從而讓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對大自然充滿熱愛。從而既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又能夠使學生感受自然的魅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要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能夠讓學生本身對于閱讀產生期待,愿意積極自主的投入到閱讀中去,其次通過合理有效的途徑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的深層含義得到發揮而不是單純的為了閱讀而閱讀,第三,有針對性的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使之能夠靜下心來真正的走入到文章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表達,體味文中人物景色的獨特魅力。最終能夠結合小學生的階段性特征,采取豐富、有趣的閱讀環節,激激活學生閱讀期待,激發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6)
[2]薛法根.推敲新課程課堂[M].廣西教育出版社,2016(1)
[3]林清珍.淺談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J].小學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