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方式的轉變,“互聯網+小學教育”逐漸成為新常態下教育方式的新模式,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青睞,新的教育模式可實現區域師資共用,讓更多的學生受益,特別是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享用“互聯網+小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探索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新模式
2016年3月18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在教育方面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寫入中央全會決議,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本文結合“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新模式,通過在實際教學當中,采用信息化教學工作的信息處理和參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探索和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
一、“互聯網+小學教育”的先進性
現階段,通過網絡、電視的信息,很多老師直接或間接地了解到“互聯網+”對教育過程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小學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學生的年齡跨度一般在6到13歲之間,對新教育模式適應性比較強,小學階段,老師采用“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從小學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如,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老師提前制作和備案完成鏈接式PPT課件,圖文并茂,將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課文字詞采用網絡地址鏈接,在課文講解中,運用網絡鏈接,讓學生能夠形象真實地看到桂林山水的影視化內容,多樣化、情景化地表現桂林山水,從而提高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的認知度和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應用
“互聯網+小學教育”在運用過程中,不能只是把簡單的課程錄像搬到互聯網上讓學生學習,也不是利用互聯網打破地域和空間限制,把實體教室變成虛擬教室,而應該是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從紙質載體到網絡電子載體的變化,“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方式教育都應該以課本內容為主,“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老師需要課程制作,教學內容、學習情境以及講課成果鑒定等程序化實施,將教學模式試圖“產品化”,從“外觀”到“內在質量”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將優質的教學內容實現系統化、動態化。培養學生以課本內容為主進行個性化學習,老師進行動態化、差異化教學。
比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和《自然之道》兩篇課文時,老師均可以按照“自然啟示”為主線,使課堂教學與互聯網搜索進行整合,在編寫教案前,先閱讀互聯網上有關《自然之道》的優秀課件,理解不同版本的設計,進行自我重組,設置教案背景,百度地址鏈接《自然之道》課文中有關海龜和蝙蝠的文章,利用互聯網微信群提前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結合課本進行預習。老師按照一定格式程序完成課件后,在課文教學時,利用互聯網百度搜索,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課文,在網絡上完成了解海龜和蝙蝠的生活習性和身體特點,老師應充分實施網絡情景教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明白自然啟示,與學生同步互動,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
課后學生和老師對教學課文的成果進行網絡評價,持續改進。學生通過老師的互聯網+模式教學逐漸改變傳統的受教育思維模式,適應新變革下的“互聯網+小學教育”全新模式,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探索和啟發
在“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概念模式探索和實踐中,全新的模式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提升了教學素養,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小學教育”模式也開始逐漸從PC向移動終端平移,小學諸多教育APP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關注和學習,應用起來更加靈活。結合智能移動終端,學生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將原本枯燥的學習變成一種興趣體驗,通過微信、QQ等APP互聯網平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教師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能即時快捷地給予學生指導,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和良師益友。
“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新模式目前還受一定條件的限制,還不是很成熟,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體現的是一種時代教育的先進性,隨著網絡的逐漸普及和新模式的探索運用,“互聯網+小學教育”新模式將成為一種創新教育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舍恩伯格.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M].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王晨,劉男.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邊菊霞,寧夏銀川市西夏區實驗小學教師,女,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銀川市西夏區骨干教師。從教以來用心經營著教育,用愛溫暖童心,引領孩子沐浴陽光,引導孩子浸潤書香。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