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
摘 要:在今天歷史課改的浪潮下,可以嘗試構建“立體歷史”,將本土歷史和歷史課堂進行有機結合,充分運用家鄉歷史的發展,由小見大,將課堂歷史知識輻射到家鄉本土歷史,家鄉本土歷史能夠走進課堂,形成具有家鄉特色,尤其是將天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知識更多地發掘出來,并與課堂結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既有利于宣傳家鄉歷史文化,又能增強學生歷史的興趣,使歷史課堂立體化、生動化,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再單純為了“學”而學,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本土歷史;人文素養
近年來,各學科都在進行課改,強調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我們歷史教學責任也越來越艱巨,怎樣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努力提高中學生學史興趣,讓學生有學史的興趣、學史的能力,感受歷史的魅力。因而鄉土史教育主要有三個任務:一是讓學生自己感受身邊的歷史,收集身邊的歷史知識,將書本上的歷史與書本歷史相結合,積極參與到歷史教學中。二是向學生傳授家鄉的歷史知識,講述家鄉的名人古跡,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三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對家鄉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自
豪感。
如何構建“立體歷史”,將本土歷史和歷史課堂有機結合呢?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課前準備,讓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歷史
小城天長有著悠久歷史文化,有著眾多的文化遺產,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來輔助教學。在課前準備階段,讓學生根據書本上相關的內容,和天長的歷史中相關時段的內容相互對照,找一找自己身邊的歷史。如,在講到分封制時可以讓學生去了解、收集有關天長歷史沿革材料;在講儒家的孝文化時,可以讓身處秦欄的同學去收集流傳甚廣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朱壽昌的材料;在講到中國古代科舉制時,可以讓學生收集有關清道光狀元戴蘭芬材料等。通過學生課前的準備,不僅對書本相關內容有了了解,而且也對上課的內容有了期待,自己收集的材料對于本課內容是否有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收集材料,提升了能力,感受到身邊切切實實的歷史。
二、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參與”身邊的歷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天長現有的歷史為教學服務,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到身邊的歷史是“活”的歷史。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比如,在講述抗日戰爭時,結合天長歷史中關于皖東抗日根據地情況,羅炳輝將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事跡以及抗大八分校的相關材料,讓學生真實地感受抗戰,如,在講授明清小說歷史時,結合清道光著名小說家宣鼎和他的《夜雨秋燈錄》事跡等,同時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相關材料在課堂講述,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書本內容,也讓學生了解了自己家鄉的歷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參與”到身邊的歷史中去。
三、課后思考,讓學生自己“感悟”身邊的歷史
在課堂教學后,要留下思考給學生,讓他們去“感悟”歷史,體現歷史學科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作用。比如,讓學生收集天長歷史名人的事跡,讓他們感受這些人的可貴品質;讓學生收集近代天長人們為獲得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事件,讓他們感受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學生收集改革開放以來家鄉變化的歷程,讓他們感受到天長近四十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等。這樣,一方面,對學生進行了社會發展史的教育、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明確鄉土歷史也是祖國歷史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熱愛自己的家鄉就必先從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開始。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正確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鄉土歷史資源的調查、研究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受歷史課上鄉土歷史教學的影響,學生在日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不僅培養了能力,提升了素養,也激發了學生對自己家鄉的自豪感。
鄉土歷史教學,依據教材內容和中學生認識水平、心理素質、生理特點,將學生帶出課堂,并回歸課堂,服務于課堂,給學生提供接觸本土歷史、歷史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多接觸課堂之外的東西,探尋家鄉的“本土”歷史發展,感受歷史演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單一的歷史課走向社會,去探究“本土”史發展,并聯系課堂,將課堂知識與之進行有機結合,促進歷史知識的延伸、拓展,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擴大知識,培養能力,學以致用,構建一個大的立體的歷史課堂,促進課內課外學習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參考文獻:
[1]天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天長縣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