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燚
摘 要:現階段,新課標是當前教學發展的引航燈,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現階段的必要任務,但關鍵所在就是改變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講,運用數形結合的創造性思維是其學好數學知識與開拓空間想象力、情境抽象力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策略
目前,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加強成了數學改革進程中有待解決和實現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為學生學習好數學奠定基礎。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
要想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小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問題,所以,發掘小學生潛在問題意識的前提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構建問題情境。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小學生只有產生疑問,才會愿意去思考問題,從而鍛煉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綜合能力。
二、植入先進的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理論及其數學知識的概念,并且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數量與形體、形狀互相結合的思想,從而開拓數形結合的創造性思維。遇到難題可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而數形結合思想中的創造性思維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斷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創造性思維,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才會提高,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比如在講三角形的時候,可以聯系生活中的自行車架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還要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數與形的聯系,這明顯會讓學生理解數學題的意義。在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想之后,要不斷地進行思想鞏固,經過學生個人獨立的思考以及小學數學教師的反復引導和幫助,才有利于學生積累數學經驗,幫助學生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找出新的解題思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鉆研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鉆研能力,學生在鉆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散他們的思維。例如,在學習長度的數學概念時,會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學,為了貫徹直觀性教學,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長度分別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發給學生,讓他們直觀感受這些長度究竟為多少,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觸摸來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對長度建立起一個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與一米的木棒進行比較,看一米能夠包含幾個分米。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應該多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通過實際操作鉆研所學習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四、充分利用數學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探究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不斷地灌輸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思想,教師要想辦法抓住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的學習動力與他們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動力足了,學生才可能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運算速度,掌握運算的技巧和順序,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設計“5分鐘四則運算比賽”環節,用“接力棒”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使每個學生都不敢在數學課堂上出現懈怠的狀況。設計的數字不要太大,重點使學生掌握方法,同時還可設置搶答比賽。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掘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這對于學生以后的成長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五、拓展數學習題的開放性
小學數學教育是教師通過研讀教材,傳授學生關于數學的基本認識,包括加減乘除法、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等,為小學生以后的數學延伸學習和日常生活的數學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除了課本的教學外,要想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開放性數學題目,這種題目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究意識,還有看問題的多維角度。例如,五年級上冊數學的課外習題中出現這樣一道題目:從4根5厘米、4根3厘米和4根1厘米長的小棒中,選出若干根,并使它們首尾相接,能夠擺出幾種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動員學生動手操作,然后在操作的過程中,開發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最后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排列方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與應用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運用不同的授課模式,培養學生的鉆研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同時,開發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保證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4).
[2]宋開紅.關于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問題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