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稚媛
摘 要:“學困生”是在各科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語文學科也不例外。我國偉大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提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也對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教學成為當今教學的要求。旨在通過對小學語文學困生的成因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制訂轉化策略,以期對日后語文教學起到有益借鑒。
關鍵詞:學困生;小學語文;分層教學
在傳統意義上,教師會將學科學習較差的學生歸為學困生行列。小學語文是語文學習的萌芽階段,忽略存在的問題,或者對學生過度施加壓力,都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教師應該客觀地分析學生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才能幫助學困生進行轉化,并且為日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一、小學語文學困生成因分析
1.先天因素
所謂的先天因素,是指學生在系統接受教育之前耳濡目染學到的語文知識。語文教學主要學習的是漢語語言文字,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從我們開始學習說話時,就已經開始了語文的學習。小學階段是我國教育的開始階段,在這之前,有些學生家長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背誦一些文章詞句;也有一些家長自身文化素質較高,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會學到一些較為出彩的語言,這些都是先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學生真正的自身因素,有些學生天生沒有語言優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賦”,當然這種情況是極少數。
2.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態度問題
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存在問題,是因為語文學習的方式與態度存在問題。在方式上,未能很好地把握語文學習對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速度。在態度上,也有一部分學生從小就被灌輸英語、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忽視語文的學習,從心理上對語文教學產生輕視感。
3.學生的心理問題
學生的心理方面問題并不單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輕視,而是上升到更為深入的心理層次。部分學生可能因為家庭、學習、環境等諸多因素,存在厭學心理,這部分學生表現為各科成績普遍差;也有些學生會因為自身的某項不足,例如不敢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等,產生自卑心理,而語文教學又有聽、說、讀、寫等多方面要求,促使這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懼怕或抵觸心理。
4.對教師的不認可
小學生年齡尚小,對于一些問題的認識尚處于懵懂狀態,因此就會受一些外部因素影響。對于教師影響學生學習也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真的無法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而語文學科重積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另一方面,是教師的言談或者穿著等因素引起了學生的反感,遭到學生的抵觸,進而影響語文學習。
以上是語文學困生產生的幾點常見原因,由于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存在不同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具體分析每位學生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二、學困生轉化策略
1.分層教學,發揮小組的力量
分層教學是新課改以來普遍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將學生進行分類,并針對學生的情況,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學方式等,促使學生逐步進步。分層教學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對學生進行分組,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不僅要針對每一組學生進行不同教學方案的設計,還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發揮小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小組的分配,不能完全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標準,而是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
標準。
2.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的每一句評價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節課,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多鼓勵學生,尤其是對一些因自卑而導致語文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多進行鼓勵,幫助他們找到自信。一項調查顯示,語文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90%以上會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以鼓勵,而非不予理睬或者言語上的諷刺。
3.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兩個方面的要求,其一是教師注重自身道德素養、儀容儀表的修繕,不給學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其二,教師要緊扣新課改脈搏,提高教學質量,豐富課堂形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做出深入的探索。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尤其是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學習,影響的不僅是學生某一科目的學習,更影響到學生日后人文素養的養成,關乎終生發展,要引起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小學語文教師不可以因“學困生”這一標簽而放棄任何學生,要做到循循善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湯彩艷.成才視野下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策略分析[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4,06(5).
[2]王仙華.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時代報告,2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