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達兵
摘 要:從教學實踐出發,圍繞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自主探究學習這一話題展開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創設情境
新課改提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以下,筆者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
動機是促使個體積極開展行為的根本驅動力,可以說,動機的產生有利于學生個體更加踴躍地投入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鑒于此,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使學生具備自主探究的興趣與熱情,首先應當想方設法誘發學生產生強烈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
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往往會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一種疑問情境,該情境的創設往往能達到誘發學生產生積極探究的良好目的。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在一上課就向學生講道:“你們任意說出一個數,老師能在一秒鐘內告訴你們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睂Υ?,很多學生表示不相信,他們紛紛列舉了56、78、24、99、110、124等一連串的數,每當他們說出一個數,筆者都能快速說出能不能被3整除。起初學生還懷疑答案是否正確,為此他們還特意通過計算進行驗證??墒牵龊跛麄円饬系氖牵P者的回答每次都是正確的??吹綄W生臉上浮現的好奇眼神,筆者趁勢詢問到:“老師之所以計算得這么快,是因為我掌握了一種小技巧,大家想學這一技巧嗎?”“想?!卑嗌系膶W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到。從學生的這一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對“快速判斷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這一知識點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及了解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所蘊含的數學奧秘。如此一來,他們便具備了強烈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并能積極、主動地探究相關知識。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誘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動機是引導其進行高效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首要前提。
二、提供機會,保證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過程
學生是數學學習活動的真正主體,教師則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與幫助者。這是小學數學新課改所大力提倡的先進教育理念之一。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質的學習活動時,不能越俎代庖地將自己的主觀經驗或者感受強加給學生,而應當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過程,這一過程既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認知,同時,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與發展,切實存在一舉多得之良好功效。
筆者在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會給學生留有充足的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與時間,以確保他們的自主探究學習行為真正落到實處。如,“三角形的面積”建立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之上,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并沒有死板地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要求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嘗試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實際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不全面,所以筆者在他們的自主探究過程中會予以他們必要的指導與幫助。
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過程具體如下:
步驟一:以小組為單位,裁剪出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看看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是否能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在這一步驟中,不同的學生小組裁剪出了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經過交流他們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及鈍角三角形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步驟二: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與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及高有哪些聯系呢?
在這一步驟中,學生小組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的底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
步驟三:從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在這一步驟中,學生大膽推測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由于兩個三角形等于一個平行四邊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很有可能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在此基礎上,筆者只要順勢引導,學生便能深刻認知、靈活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與三角形面積公式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此,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便切實獲取了預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
實踐表明,自主探究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之上的一種先進學習方式,其對于學生深化學習認
知、發展探究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而易見的突出優勢。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從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所教數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質的數學學習活動,這既是落實學生數學學習主體地位的需要,更是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顯著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及質量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孫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實踐探索與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
[2]陳潤琴.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實踐嘗試及意義解析[J].學周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