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
(浙江省義烏市稠州中學教育集團城南校區)
摘 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初中作為新課改的實驗改革載體,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初中數學具有抽象性強、邏輯性強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方面應當與新課改教學目標相互融合,要求初中數學教師修正、改善、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把死板的教學模式轉變成為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多重因素、注重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形式。通過對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思考,從而找到對策意見。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一、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正在進入一個過渡期,課堂教學和教案設計中存在傳統教學的影子和新教學模式的雛形。教師正在努力將教學模式與新課改目標相結合,打造豐富多彩且效率高的課堂教學方案,可以看到,在很多學校數學教學已經打破了傳統的題海戰術和填鴨式教學模式,逐漸注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和主體意識、創造能力、思考能力的鍛煉。當然,由于“中國式”教學是無法在一朝一夕改變的,人才競爭壓力和人口基數導致考試依舊是衡量人才的標準,因此,教學過程中依舊存在以應試教育為主的現象,不能將數學考試和素質教育結合。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面臨的問題可以從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幾方面看:首先,從教師教學來講,衡量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評估的依舊是我們可以看見的考核,學生成績是教師教學能力體現的重要部分,由于這個原因,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考試能力,本著寧可不突破也不愿意出問題的想法對教學創新思考不深入,認為創新和改革是存在風險的;其次,學生已經適應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如同“溫水煮青蛙”一樣,課改下的教育教學模式的突破有可能導致學生束手無策,習慣了教師讓做題就做題,讓背公式就背公式,反而在自主管理時,學生不知道應當做些什么;最后,家長對學生成績的看重更加導致教師教學方式方法上的謹慎,家長不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因此,教師在采取看似輕松的教學方法時,會使家長看到學生懈怠的假象,引起家長的不滿。
二、初中數學教學對策分析
(一)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學是自然學科,抽象性較強,因此,要求學生擁有能夠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總結能力和實踐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良好的思維能力遠比學生會做幾道題更重要。在思維能力培養方面,教師可以采用引導式教學,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總結并反復訓練。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有理數》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中國古代在數的發展方面的貢獻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數的發展,然后從具體的數總結自然數和有理數,學生理解自然數和有理數之后,教師引導學生下定義,再通過定義自己說一說有理數和自然數,教師也可以進行提問和區分練習,這樣通過學生自己搜尋、自己發現、自己思考,在教師引導下自己下定義。自己訓練的方式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注重學生生活與數學的結合
我們在平時總是聽到人們說:“學習那么難的數學,買菜難道還要用公式推導一下嗎?根本沒有用!”大眾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意識的缺失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的重視程度減弱,教師應當注重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這既有利于讓學生產生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如教師可以在八年級上冊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識》教案設計中,結合日常生活,給學生兩天的觀察時間,讓學生在課下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三角形,三角形會應用在哪些生活用品中,讓學生搜集相關用品或圖片在課堂上分享,再通過不同三角形為三角形下定義。這種方式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觀察日常生活,有利于將數學與生活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吸收程度。
(三)注重學生的學習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只知道灌輸知識而不消化吸收是不行的。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反思習慣的訓練,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后還有深入思考、總結的愿望。這樣能夠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的問題,再進行解決。如教師在講完三角形的初步知識后,接下來是等腰三角形的學習,對于這個特殊三角形,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看看學生學習三角形知識之后,能不能獨立為等腰三角形下定義。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反思,進行總結,加深學生的記憶,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
綜上所述,為了素質教育的良好進行和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數學教師也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通過對教學模式的變化和課堂教學的研究,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將生活與數學相結合,把數學帶入生活,使數學簡單化、生活化,讓學生在學習過后進行總結反思,得到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筆者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和方向的思考探究,提出以上建議,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方面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葉春旺,王曉明.新課改視野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J].好家長,2016(33).
[2]李玉龍.淺談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4(18).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