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瓊
摘 要:當今世界,經濟的新常態,便得人才的需求與供給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經濟結構的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生就業難,企業機構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要使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作為獨立學院,必須轉變觀念,創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使其能在合適的時機轉型成應用型院校。
關鍵詞:獨立學院 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 觀念內涵 雙師雙能 實驗實訓
產教融合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大趨勢,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其核心就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做為獨立學院,發展快,基礎弱,要想在經濟的新常態中有所作為,有所成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學校需要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做為發展戰略,下大力氣推動落實。
目前我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現狀是層次低、領域窄,注現象、無實質,有數量、無質量,思想保守,未理解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本質含義,錯把與企業所簽校企合作協議當成是產教融合的內涵,把學生的實習、就業當成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成果。在學院官網上,時不時有雙體系、就業指導中心、教學系部等部門,成批成批地與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其工作大部分是停留在為學生提供就業。規模很大,但與校企合作的內涵、實質還有可供努力發展的空間。
獨立學院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必須根據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及現狀,根據所開設的專業,針對行業的發展需求,找準切入點、創新點、增長點,制定時間表、路線圖。找準符合自己身份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企業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 轉變觀念,開放辦學。
學校二級教學機構是產教融合的主體,必須要轉變觀念,送出去,引進來。從系主任到普通老師,都要主動走出校門,走向地方政府機關、行業、企業以及各類行業協會等,一方面廣泛了解人才市場動向和人才結構需求,另一方面和這些部門、行業企業探討各種合作的可能,開放辦學。在具體方法上,每個教學部門可以選擇某個專業率先突破,探索路子,積累經驗,找準發力點,不必要所有專業同時開展。
二、正確理解,提升內涵。
產教融合的核心是“融合”,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深度合作,互惠互利,校企共贏,提升內涵,絕不是簡單的學生實習,包括幾個方面。
1.平臺的融合。包括實驗實訓平臺的融合、校企職工培訓平臺、科研合作與技術成果轉化平臺等的融合。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從學校層面,選定系部、專業,一個二級學院一年與合作企業建立一個實驗實訓的實習基地。按照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實驗實訓的平臺建好后,邀請企業技術骨干人員,到學校進行理論的加強及指導學生的實訓。學校可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實戰技術及新技術的學習與培訓。企業可將目前行業的最新技術及技術改良的項目邀請學校教師參與,成立項目研發團隊,達到科研合作與技術成果轉化。
2.團隊融合。學校根據自己的專業,分類、分層與行業、企業實行共同組建教育集團,也可以與行業企業、產業集聚區共建共管二級學院。企業大學,體現在學校老師主動走入企業、政府部門,提供管理決策咨詢、市場調研、員工培訓,同時邀請企業高管、高級工程師等進入課堂,承擔某些專業課程的授課,規劃項目及科研項目的研發。對于工科專業來說,校企合作要立足于為企業解決新技術應用、生產過程中技術攻關、專利轉換甚至集成技術開發、聯合進行科研立項等,可以是一個專業老師帶領一個學生團隊,也可以是一個專業老師團隊帶領幾個學生團隊,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達到雙贏,才能合作長久,才能在校企合作之路上走得更遠。
3.專業與課程的融合,專業、課程建設必須有一定程度的企業參與,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績效評價。最終要實現專業與職業、課程與崗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高度聯接。
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本,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產教融合,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調整教師結構如:科研型、學術型、實戰型、教學型等的比例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修正。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及培訓方案。對于獨立學院,教師年輕化,從學校到學校,不僅是教學無經驗,而且專業知識的的積淀也是不夠的,因此對年輕教師的培訓工作也顯得特別重要,對學校教師的招聘要求也可進行相應的微調。積極引進行業公認專才,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建設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師。通過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薪酬激勵、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樣的校企合作,才能既鍛煉老師,讓老師積累實踐經驗,了解企業需求,找到人才培養的實際差距,也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適應崗位要求。
三、制定規劃,落實資金。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需要提前精心做好規劃布好局,不能無目的碰運氣,基本前提是門當戶對實現共贏。大企業看不上我們,小微企業我們看不上,找什么企業、為企業解決什么問題、企業能幫助學校提供什么?一切要從解決雙方的實際問題出發,要有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才能實現所謂的產教融合。當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能否開展,還需學校給予部分經費支持,做為這項工作的主體,系部要主動思考、探索,實際執行協議中,肯定會有一部分支出的,比如平臺建設、隊伍融合、專業融合等,都需要提前做好規劃,列入下一年度的教學預算中。
四、加強考核,完善監督。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明確列入系主任的量化考核指標中,按年度修改考核指標,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邁。今年只考核數量,沒有從合作內涵和質量上設計指標,一段時間后,數量、質量一并考核是趨勢。系主任將指標分解,考核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負責人或者某個教師團隊,責任到人。在這個過程中,每學期進行3—4次集中檢查、監督,并將具體結果反饋給系部主任,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方向和工作策略,確保這項工作實施到位。
學校要求的校企合作,是要與企業簽訂更高層次、更大領域的合作協議,校企合作不僅是為給學生提供一份實習工作,解決學生的就業,更多的是要將學校專業水平提升,一個專業教師帶領一個團隊服務一個企業,一個企業提出一個專業方向,供我校立項研討,共同雙贏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