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斌仙



【摘 要】學會既“用科學”又“學科學”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本文從課前預習教學中、新課探究教學中、課后習題教學中等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培養學生學會既“用科學”又“學科學”。
【關鍵詞】“用科學”;“學科學”;問題串;小組合作學習;學以致用
新課程倡導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種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在化學教學中,我培養學生學會既“學科學”又“做科學”,真正實現了學習方法的轉變,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
下面我以《化學平衡的移動》為例,談談我的做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對新課程實踐有些幫助。采用“提出問題串→小組擬出探究學案→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化學平衡的移動這一研究課題→實驗探究、收集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構建平衡移動的原理→實際應用”等環節組織教學活動。
1 在課前預習中,培養學生學會既“用科學”又“學科學”
因為本節內容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理論性強,系統性強,可用于研究所有的化學動態平衡,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會學生既“用科學”又“學科學”尤其重要。在這類概念原理教學中,我以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為線索,為學生搭建一系列有梯度、環環相扣的問題串,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化學的傾向,擺脫了“驗證”的束縛,激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跨越認知障礙點,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設置有溫故知新的問題串,1)化學平衡狀態有哪些特征?2)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當條件改變,使V(正)不等于V(逆),平衡又會怎樣呢?3)研究Q、K的大小關系,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通過這三個驅動性問題,以舊迎新,讓學生有探討新問題、新知識的欲望,抓住問題本質。課前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參與教材中設置的“交流.研討”“活動.探究”等活動,認真指導并批閱學生探究實驗的設計,指導每個小組編寫符合本小組的實驗探究學案,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在新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既“用科學”又“學科學”
課堂上,由各小組派代表表達怎樣設置實驗來觀察濃度變化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小組匯報交流、分析,填寫表格。
【實驗】FeCl3溶液與KSCN溶液的反應:Fe3++3SCN-?葑Fe(SCN)3(血紅色),把0.01mol/L FeCl3與0.03mol/L KSCN的混合液(血紅色)分成六等分,改變條件,依次實驗。
【實驗】亞甲基白+O2?葑亞甲基藍(亞甲基白顯無色,亞甲基藍顯藍色),改變條件,依次實驗。
得出濃度對平衡影響的規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接著我又拋出有深度思考的問題:利用Q與K之間的關系分析:當溫度一定時,如何改變壓強提高氨氣的產率?當體系壓強P→2P時,濃度c→2c平衡將會怎樣移動?1)N2(g)+3H2(g)?葑2NH3(g),2)H2(g)+ I2(g)?葑2HI(g),3)N2O4(g)?葑2NO2(g),再由小組派代表歸納小結: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平衡向_______方向移動;減小壓強,平衡向_______方向移動。這種以問題串啟發引導探究問題的方法,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基礎,啟發思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做到既“用科學”又“學科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性。
濃度、壓強對化學平衡的移動知識及探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探究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完成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探究。改變溫度觀察現象。
【實驗】Co(H2O)■■(粉紅色)+4Cl-?葑CoCl■■(藍色)+6H2O △H>0
【實驗】連通玻璃球中存在平衡:2NO2(g)(棕色)?葑N2O4(g)(無色)△H<0
【小組討論,歸納小結】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反應體系的溫度,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動;降低反應體系的溫度,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動;
接著引導學生構建平衡移動的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引導學生建立解決該類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豐富學生的認知角度,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幫助學生跨越認知的障礙點,真正做到讓學生既“用科學”又“學科學”。
3 在課后習課中,培養學生學會既“用科學”又“學科學”
課后習題中,設置有針對性的習題,讓學生應用本節課的知識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為下一節課《化學反應條件的優化——工業合成氨》的學習做好準備,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感悟“平衡”的魅力,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嚴謹求學,勤于思考的態度,樹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認知觀,學習辯證思想,讓學生真正學會既“用科學”又“學科學”。
表6
4 結束語
為了培養學生真正學會既“用科學”又“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需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以學生的思維訓練為主線,合作與探究結合,讓學生始終保持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采用對比的實驗分析研究化學問題,歸納遷移一般規律,保證了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學生在相互討論、猜想、探究、交流的過程中,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科學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用化學眼光認識世界,體會“化學社會化,社會化學化”的辯證觀點,真正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磊.基于培養學生高級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化學探究教學發展趨勢[J].化學教育,2014(7):7.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