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霞
內容摘要: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需要多樣化的人才,人們已經意識到,高校不僅要培養出大批的工程師、律師、會計師,更應該塑造出睿智的靈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崇高的道德情懷的健全人格??梢哉f,通識教育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主要探究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關鍵詞:通識教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價值
一、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
通識教育是在20世紀初伴隨著美國高等教育課程改革運動而出現的,最初由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fA.s.Packard)教授首次提出“通識教育”一詞并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通識教育是高校全體學生所應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旨在養成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富有社會責任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廣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它與專業教育一起構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全部內容。
作為一種教育思想理念,通識教育在人類教育史上經歷了一個“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歷程,亦即“自由教育思想一專業教育思想一通識教育思想”的演進軌跡,通識教育不是對專業教育思想的簡單否定,而是在深層審視教育本質和人類知識發展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對其的批判性超越。
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所要孕育的是真正的“人”而不是同一規模的“產品”。因此,通識教育重在“育”而不是“教”,它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所提供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的,學生通過多樣化的選擇,能夠自由、自然地成長,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就其性質來說,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教育;就其目的來說通識教育旨在培養有責任感、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的人;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具有非功利性、非專業性、廣泛性三大特點,超越了功利性和實用性,所涉及到的是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教育。
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本科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職高專之間的一種高等教育的類別,它是一種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和目標的辦學層次。應用型本科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不是高職高專層次人才的延伸,其人才培養目標應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認識。
從知識構建上來說,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既要有知識的廣度,又要有知識的深度,也就是說應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備相對完備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以及過硬的應用性知識。
從能力構建上來說,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共同培養,包括專業實踐、技術在內的復合能力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一環。
從素質構建上來說,應用型本科人才既要有專業素養又要具備包括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基礎素質和職業素質的綜合素質,此外,應用型本科人才還應具備諸如道德感、責任心、優秀品質等一些非專業素質。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養高科技部門、技術密集產業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的高級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并擔負培養生產第一線需要的管理者、組織者,以及職業學校師資等任務。應用型本科教育較之研究型本科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養的市場導向,更加強調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其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色彩更為鮮明。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相對于學術研究型本科教育更容易陷入過度強調專業的人才培養誤區。目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實踐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對通識教育理解偏頗,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理念比較模糊
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對通識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觀念上存在著一些誤區,認為推行通識教育應該是研究型高校的選擇,自己既然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就應狠抓專業教學,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這些本身設有錯,但有過度的傾向。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相悖的,認為其會弱化專業教育與減少其教育學時。在職業技術教育的框架下,在“必須夠用”的指導思想下簡單地將基礎課程改換為通識課程。目前我國高校只是簡單分為了本科和高職高專兩個類別進行管理與評估,沒有專門針對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評估指標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長期以來其屬性也存在爭議,頂層設計比較模糊。更何況,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在背景下,關注人本身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跨學科能力等的培養已不容回避。
(二)對通識教育與現行的“素質教育”的統一性和差異性認識模糊
在同一范疇內,通識教育的精神實質相當于我國的“素質教育”。其中,素質教育是從人的素質結構的具體操作目標人手解決全面發展教育理論在具體教育實踐中的運用。我國于1995年開始在52所高等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并于1995年9月在武漢召開“試點院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1999年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各高校都高度重視素質教育,但總體上素質教育是以第二課堂活動、“輔學分”等形式開展,大多由學工部門負責。但是,素質教育是我國針對一定現實情況提出來的,其提出背景、提出目的與通識教育還是有區別的。將通識教育簡單的理解為素質教育或用目前的素質教育來替代通識教育都存在偏頗。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結構失衡
目前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開設的通識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兩大類。在公共基礎課中,占絕大部分學分比重的課程均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必須開設的課程,真正能夠體現通識教育色彩的課程學分比例很低。再加上受本校學科門類總數、師資狀況的制約,通識課程涉獵范圍以及課程本身的深度和廣度都與通識教育還有相當的距離,特別是單一性的以工程技術為主體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尤其顯得先天不足。
四、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現如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一目標逐步實現的同時,也帶來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這種問題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所存在的問題。目前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對通識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觀念上存在著一些誤區,普遍存在“重專業輕通識”的現象。
哈佛通識教育委員會曾指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不能相互替代,對學生來講,通識教育為專業的選擇提供了充足的背景,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專業發展才能具有更大的潛能。專業教育只能在通識教育廣闊的背景中才能實現其主要目的,并且只有通過通識教育才能使各專業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币虼耍覀冊诤葑I教育的同時,不要忽略了通識教育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和價值。
(一)通識教育有助于促進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現如今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科技術的刷新周期越來越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隨之不斷變化。與此同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高校在大學期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等諸多相關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通識教育的參與。因為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教育,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這些能力都是應用型本科人才獲得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也直接關系到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二)通識教育能夠促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的協同發展
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職業競爭越來越大,職業變動越發頻繁,各個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不但要求人才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重視人才的知識廣度和深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有關人際交往的能力。社會對人才的這些要求既體現在智力因素之上,也體現在非智力因素之上。通識教育能夠很好地實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的協同發展。一方面,通識教育通過引導學生對道德標準的辨析、對外來文化的比較、批判和吸收、對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逐步讓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建立良好的道德良知;另一方面,在通識教育基礎上,能夠培養出全面發展、樂于奉獻、善于團結、勇于創新的人格完善、情操高尚的人才,這種人才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三)通識教育能夠促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應用型本科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操作技能和專業知識,還需要專業以外的知識來充實自己。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從高中就開始分科,到了大學更是進入了專業學習,學生往往都是諳熟自己本專業內的知識,很少涉獵專業以外的知識,在這種強調“專業對口”的“專才”教育模式之下,本科所培養的人才知識面狹窄,知識的廣度不夠。比如理工科的學生幾乎沒有多少相關的社會科學知識,文科學生不懂得自然科學。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發展需要合理的知識結構,應用型本科所要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也不是“專才”,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需要通識教育的參與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讓應用型本科人才克服單一、狹隘的專業教育所帶來的人才的畸形發展,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五、結束語
超越功利性和實用性的通識教育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素質教育,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亦離不開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