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忠
摘 要:數學教學是教會學生探索、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活動。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創設優良的問題情境,處理好獨立與合作學習的時序關系,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重視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職業學校;數學教學;數學活動;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1-0052-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教會學生探索、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活動。這個活動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那么,在職校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實現數學教學活動化呢?
一、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現代教育對于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與挑戰。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學方式也開始逐漸由傳統的教授型向探索發現型轉變。但由于教師群體工作壓力增大、教育部門對教師教學活動硬性指標增加、教學環境設施落后等原因,使得當前教學方式仍然存在“注入式”,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依然沒有徹底改變,課堂教學中仍不能完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點。學生缺少獨立性與自主性,仍然是課堂教學的配角,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一味地運用單一的教學方法,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在這樣沉悶的環境下學習,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這樣的教學方式會阻礙學生的才能展現。為改變這一狀況,教師應當采用一種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即根據教學的任務與目的,根據學生與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選擇具體教學方法時,教師要遵循啟發性原則。教師應充分挖掘由數學基礎知識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將這些思想和方法加以提煉和總結,在教學活動中傳授給學生,而不是單純地傳授基礎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
二、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
從教學的任務和目的出發,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教學的藝術。素質教育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想在教學活動中真正地實現主體地位,學生就要學會自己創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認知過程中并產生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繼而進行再創造與實際應用。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就是使學生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下產生自己獨特的意識與觀點,從而學會學習。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進行大量的活動積累。因此,教師要從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創造性出發,根據以下幾個原則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一是情境的創設要有一定的意義,有利于理論與應用數學知識的學習;二是要有足夠的趣味性與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三是要簡單易懂,是學生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常遇到的情境;四是問題情境的創設應有恰當的時機;五是問題情境的難度一定要在學生的理解與承受能力范圍之內。
三、正確把握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時序
合作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在共同探討與努力下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交流合作、溝通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合作學習不應當獨立開展。首先,它必須建立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因為,教師面對的學生是以“獨立的個體”存在的。其次,依賴性是人性的一種客觀存在,況且學習是個體的一種付出行為。依賴性廣泛存在于學生群體之中,為此,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一定要考慮到學生身上存在的這種依賴性,在讓學生合作學習之前要先讓他們獨立學習,進行獨立的思考與研究。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再進行合作學習,從而正確處理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時間順序關系。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不是替代關系,而是互補關系。過多的合作學習,會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四、對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要特別關注
最新的教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實踐活動一定要依據以下模式開展——即問題情境的創設、知識模型的建立、對于知識的理解應用與發展。在這一模式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對于數學知識的意義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知,對于數學學習活動將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充分的信心,學習數學的能力也將大大提升。這足以說明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學習體會教學知識,按照教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模型指導學生開展數學學習。從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調查研究、合作學習、推理驗證、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充滿熱情地學習,了解知識的用途和應用范圍,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例如,在教學“方程”概念時,不應只關注方程解的定義和解法,而應通過具體實例,使學生體會到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五、結束語
總之,要“導演”好一節數學課,教師應充分理解新課程的理念,不論是進行教學設計時,還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都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活躍思維,積極探索,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這樣,能使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流暢、有效,讓師生與新課標同行,一起成長。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初中新課程數學優秀教學設計與案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曾超益.數學教育教學概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