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
摘 要:生活處處都有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的嚴重脫節,導致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不高,學習能力也較弱。文章將從四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做出簡單介紹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資源;生活經驗
一、利用生活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多深入學生實際,將生活中的典型資源作為學習的材料,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來感受數學,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真正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例如,在估算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生活資源,將學生買課外書的習慣作為依據,讓學生自己估算一下一天、一周、一個月或者一年買課外書所花的費用。這件事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學生就會很感興趣,并且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掌握估算方法的學習技巧,這對開闊學生思路,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作用。生活中到處處有數學,只要教師善于開發,積極利用生活資源,就能為學生開辟一條學習的道路,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做到活用教材
現如今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受地域影響,并且教材中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離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有很大的距離,教師要提高學習活動效果,就需要將教材教學內容中的情形更好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活用教材,根據實際的情況對活動工具等物品進行更換、選用。將數學學習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創造一個直擊心靈、貼近生活的場景,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對“可能性”進行講解時,就可以將學生平時的體育項目運用到其中,通過摸球來探討可能性,更能引起學生的熱情,并且也將課本中的一些知識難度降低,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也隨之提高了。教材知識的大綱性文件,只是教學內容的一個前提,教師應該積極創造,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教材改為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
三、積極利用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思考
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大前提就是數學的思考,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從而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數學學習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數學素養的提高,對于這一點,學生可以適當地進行思考,從生活的實際經驗出發,去發現生活中潛藏的數學經驗,并且對這些經驗進行更深層次的數學思考。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在數學學習中,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必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思考。比如,在教學“數字加減速算”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生活中的例子,設定一個關于小明和媽媽買玩具的情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跟家長買零食、買玩具),進行深入思考。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理解“湊整簡化”的意義,并且讓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學到這一知識,將實際問題轉變為數學問題,喚起學生心里的數學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思考的習慣。
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數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學習、生活和勞動的必要工具,我們要積極掌握這一工具的用法,實現自身的價值。在進行數學學習時,要積極運用學習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進行“圓錐的體積”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采物,用一些石頭代替圓錐,讓學生將石子的體積算出來,這樣既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又能運用所學知識將眼下的問題解決。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決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在室外學習和室內學習是完全不相同的,學生在室內比在室外更好管理,學生的注意力相對來說也更容易集中。又如,在進行“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學時,教師可以安排任務,讓學生自己觀察,將生活中到處都能見到的三角形結構物體進行勘測和探究,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生的能力。
五、結語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在培育全方面人才注入了更多的精力,作為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數學,其教學生活化對于培育全方面的綜合素質人才是十分重要的。數學來源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教師應該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出來,積極創造學生愿意參與的情境。教師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對生活和數學學習的聯系也要關注。教師應該聯系生活,活用教材,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生活化。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教師要加強他們的學習能力,為我國實現強國夢獻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夏玲玲.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考試周刊,2015(40):88.
[2]韓麗娟.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1).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范樓鎮馬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