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諸多本科高校的轉型,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成為教育者和研究者面臨的重要議題。論文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研究視角,探討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如何將學校的專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產業相融合,實現校企雙向合作,從而探尋出適應當地發展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兼具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應用型本科教育及人才的內涵
1.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內涵。從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看,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可分為學術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和技能崗位型大學,如“985”和“211”重點大學以培養學術型和工程型人才為主,一般本科院校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應用型大學。應用型大學是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需求的新類型大學,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其辦學理念和發展定位既有別于“學術性”的綜合大學,也有別于我國“技能性”的高職高專學院,而是以教學主導型且大大增強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將人才目標定位于直接面向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較之于傳統的學術性本科教育而言,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基本功能中體現出“應用型”特征,即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在科學研究方面,主要與當地涉及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型研究,倡導科研與教學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社會服務方面,著力為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強調解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全面提高職業素質為目標”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教育。
2.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及特點。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熟練運用于所相關行業的、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的一種專門型社會實踐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是以社會生產實踐的實際需要量身定制,著重學習基礎的、成熟的和實用的知識。
(2)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強調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其能力不僅是崗位能力、專業能力、就業能力,更應是職業崗位群能力、也是綜合能力和創業能力。
(3)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注重課程理論與現實實踐相結合,強調實踐教學內容,由此使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訓練融合、貫通的重要教學活動,對專業學位的研究性論文則要求較低,以畢業實訓報告為主。
總之,應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應用知識,而非科學發現和創造新知,培養應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擁有豐富的職業技能,擁有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擁有終身學習、不斷提高的潛力。
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問題
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新型本科高校,是和傳統普通本科平行發展的新型本科教育類型,沒有層次的高低之分,只是辦學思路不同而已。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政策導向和教育理念等原因,大部分普通本科高校仍然按照學術型大學的思維辦學,在學校目標定位、學科專業發展、教學方式等方面認知差異,使得當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1.實踐教學體系和理論教學體系不貫通。當前國內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仍然側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較為薄弱,一般把實踐教學作為于理論教學的額外補充;抑或對原有教學內容調整過大,只重視實踐教學,對課堂教學減之又減,對實踐教學的本質屬性認識不足。以上兩種教學改革都是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宗旨的誤讀,最終使得學生理論知識薄弱,專業實踐能力也沒有提高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學生未來的成才發展。
2.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雖然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已有一定規模,但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高校是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主體,但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得到切實有力的推進和深化;政府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促進產學研合作教育方面的法律政策不完善,制度性規范文件不完備,保障和獎勵措施沒有落實和跟進;行業組織因發展水平較低,權力和責任不明確,缺乏配套的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支持性政策,使得其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專業指導地位缺失 [1];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為了獲得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如果讓其承擔較多實踐場所和其他資源的投入,當成本高于實際獲得的價值和收益時,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因此,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各主體應當通力合作,優勢互補,才能夠行之有效地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3.“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成熟。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為應用型大學,現有的學術型研究師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勝任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學、實踐等現實工作的需要,尤其在指導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實踐環節更是如此 [2]。因為,當前我國許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理念還是停留在教師只需要具備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即可,缺乏鼓勵中青年教師走到企業參加企業的日常生產和管理的有效措施,也缺乏把企業精英請入學校和課堂任教的雙向交流機制。由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專兼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擴充和健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視角下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定位是建立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具有較強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專門人才[3]。
1.搭建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育人機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應用型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國家法律法規作為保障,有相關具體政策作為引導和支持,全面鼓勵各方積極參與,搭建政府、高校、企業和行業的“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行業組織、企業和高校各自不同的需求和訴求,欠缺合作熱情,缺少合作平臺,要想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并加強政策支持的作用[4],比如,政府可以推動出臺支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完整法律文件和配套措施[5],建立產學研合作的融資創新機制、激勵創新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以及協調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
2.構建學業、產業、就業、創業相互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宗旨是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然而,當前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存在著以下問題:學校所設專業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學生所學課程與當地產業相脫節、課堂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踐實訓相脫節、教書育人與就業創業脫節等現象。因此,各個地方本科高等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努力構建學業、產業、就業、創業相互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依據各院校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堅持適應社會需要設專業;開設適應行業需要的課程,注重理論應用抓教學,注重就業創業育人才;學業是關鍵,產業是平臺,就業是導向,創業是目標,通過學業與產業、學業與就業、學業與創業的緊密聯系,使學業、產業、就業、創業相互貫通,提高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3.“雙師型”教師隊伍保障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缺乏具有行業、企業背景的學有專長、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為保障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擁有一支不僅具備寬厚的理論知識和較高學術水平,而且還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應用研究能力的專兼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在“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可以著重加強以下幾點的建設:大力引進人才:聘請業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引進既有理論教學素養,又有業界實踐經驗的“雙師”素質教師。教師培養:建立企業師資培訓基地,有計劃地派遣教師到企業一線參加生產實踐,學習專業技能;建立“訪問工程師”制度,安排教師到企業去掛職頂崗、合作研發,強化實踐技能;建立“教師專業工作室”,讓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的教師負責一個實驗或實訓室,指導年輕教師成長發展和開展學生實踐教學工作;采取“走出去、引進來”和“國際化、開放式”的辦學思路,以不同層次、多種形式、跨學科領域的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建立應用型教師評價標準:應用型教師評價標準應當改變傳統的學術研究型評價導向,重點放在構建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的具體評價標準上,引導教師向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和應用研究能力方面發展。
四、福建江夏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視角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福建江夏學院是2015年福建省確立的5所轉型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試點學院,學院的物業管理專業是福建省唯一一個物業管理的本科專業,是福建現代生活服務業專業群的核心專業,也是2016年福建省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計劃本科項目。學校物業管理專業根據現代物業的特點和未來發展需要,按照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的要求,始終堅持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要路徑,以“產業引導專業,專業服務行業,行業促進就業”為特色,主動對接當地龍頭行業,實施校企共建,畢業實習的一體化培養措施,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1.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物業管理專業以社會需求、企業需要、學生就業為導向,由學校、行業、企業三方合作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著力把理論知識、專業實踐、企業實訓與實習等環節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具體教學行動上,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促進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全方位地協調發展。學校、行業、企業三方合作對物業管理專業的培養路徑如圖1所示 。
2.學校、行業、企業三方共同制定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物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模塊化課程體系,主要分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大類。理論教學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方向課構成;實踐教學體系由基本職業素質模塊和職業定位頂崗實習模塊構成。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物業管理系積極對接當地物業的龍頭企業,針對物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素質要求和培養規格,選擇合作企業(如萬科物業、三盛伯恩物業等)共同制定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這些合作企業的參與為學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搭建和完善創造了多方便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校企共建物流管理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學院與萬科物業、三盛伯恩物業、建發物業等多家合作企業積極共建物業管理實踐平臺,使得物業管理專業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一體化、全程化、情境化,教學實訓基地化、仿真實訓基地化、生產實習基地化,形成了具有全省新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和體系,這些較為完善的實訓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校企共建物業管理專業實習和實訓基地示意圖,如圖2所示。
4.校企合作一體化培養。建立校企合作雙向培訓基地,構建一體化培養體系,打造一支物業管理專業雙師、雙能型結構教師團隊。具體措施有:基于互惠互利、相互提升的原則,每年選派幾名教師到合作單位掛職鍛煉,參與企業工作實踐,學習實踐經驗;鼓勵教師參加物業師等相關職業資格培訓,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等。
五、結論與研究展望
產學研合作是職業教育中比較成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本文構建的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突顯了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也為當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中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不銜接,校企合作不全面等現實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是個系統工程,未來在政策法規、現代學徒制、專業能力認證標準體系、收益分配等方面還需更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90-93.
[2]邢賽鵬,陶梅生.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視角[J].職教論壇,2014(29):4-8.
[3]董立平.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建設應用技術大學[J].教育研究,2014(8):67-74.
[4]尹慶民,陳浩,裴一蕾等.校企合作研究--基于應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機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08—117.
[5]馮海燕.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8):74—77.
【作者簡介:汪瑞(1984-),女,寧夏銀川人,博士研究生,福建江夏學院講師,本文系2016年福建江夏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資助項目(編號:J2016B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