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茂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學中最基礎的一門學科,也是將情感、想象、創造融為一體的學科之一。因此,教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學生,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適當地改變教學方法,多角度地挖掘教材的創新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對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實施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最基礎的一門學科,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素材以及豐富的感情,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的創新意識被輕視,這就導致中國學生基礎知識過硬,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較弱。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創新已經受到高度重視。小學語文作為基礎課的基礎,創新教育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
一、利用教材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許多創新的素材。例如“趙州橋”“萬里長城”“馬踏飛燕”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創新的成果,這些文章也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好素材。教材中不但有這些創新的建筑,還有許多名人創新事跡的文章,例如,司馬光砸缸營救伙伴、曹沖用石頭稱象、伽利略實驗等,這些文章記錄了當時在艱苦的條件下,名人們用自己的創新能力來解決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文章用大量的詞匯來歌頌贊美這些名人,這就會讓學生崇拜他們,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愛迪生用自己的創新發明了電燈、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等等,這些人用自己的創新意識,通過成千上萬次實驗,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創新的素材貫穿著整本教材,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引導學生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二、利用教學目標提高創新素質
教學目標包含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價值觀目標,要想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就應從這三個方面分別體現出創新。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前就應該從多角度來發掘創新理念,改變教學方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這也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把創新的元素注入教案中,確保每堂課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學習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如果你和你的小伙伴玩耍,你的小伙伴不小心掉進裝滿水的水缸里,你們要怎么做呢?”讓學生思考回答,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學習,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三、利用創新內容提高創新意識
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要實施創新教育,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落實貫徹創新思想。在認字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述這個字的由來,編寫順口溜。例如,見到鮮就可以用“桌上有魚又有羊,味兒真鮮美”,還可以猜字謎、記字形。例如,日下一橫長,里字下邊藏(量)。一旦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就會以自己的創新意識來創造更多的字謎,不但能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增強創新意識。還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題,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進而提高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曹沖稱象”一文時向學生提問:“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嗎?”這個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有些學生說稱石頭太麻煩了,可以讓人上去替代石頭,這樣下船后再稱人的重量比稱石頭的重量更方便。這便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潛質。在新課改的理念環境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學生不同的需求考慮,最終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利用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創新思維
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充滿趣味,會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學活動要全方位、多元化地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改革固有的、傳統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邊朗讀邊畫詩中的畫面;在學習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詩歌編成歌曲,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配樂,邊唱歌邊背誦。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想象力都得以極大的提高。探究學習也是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學生可以靜下心來讀書,可以與同學交流自己獨特的見解,進行思維的碰撞,對學生的價值觀形成極其重要。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通過創新教學目標、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來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翠萍.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中華少年,2016(32):43-44.
[2]王麗華.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思考[J].江西教育,2016(27):31.
[3]曹佩.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學周刊,2015(2):153.
[4]諾明.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效果[J].才智,2016(24):78-7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