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清
摘 要:信息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開放的、互動的、有效的教學平臺。但學生因個性差異造成的英語學習水平的差異使得教育工作者不得尋找新的途徑,縮減這種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學習水平差異,因此分層教學模式在網絡時仍然具有現實可行性。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教育學理論及心理學理論為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對于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習指導,實現教學目標,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77-02
Abstract: The Internet provides an open, interactive and effective platform for English teaching. However, students' difference in English learning level promotes teachers to find new ways. The multilevel teaching model, which can reduce this difference, is of practical feasibility in the network era. The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ultilevel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which plays positive role in strengthening study guidance and realizing teaching objectives.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multilevel teaching; education theory; theory of psychology
一、概述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開放的、互動的、有效的教學平臺,對于改變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我們必須要改變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積極借鑒西方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推廣實施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大學教育注重的是個性化的教育與實踐人才教育的結合,學生之間的英語水平本身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教學內容的接受理解能力也具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這種差距,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國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理論應用,對從事大學英語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英語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情況,綜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大致分為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然后教師進行分層設標、分層備課、分層施教、分層評價,重視學生個性化學習要求,滿足不同層次和基礎的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分層教學的理論歷史由來及內涵
(一)分層教學理論的歷史由來
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初普遍實施義務教育制度,社會各階層的子女都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因先天的因素和后天成長環境的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上表現出很大的個性差異。而這種差異化使得在學習上若采用普遍式的教學方式無法令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夠充分理解掌握教授者傳授的知識。針對這種現象,教育學家進行了多項分析,發現傳統教學方式針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無法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因此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分班教學形式,這種模式下,以學生的成績、能力以及智力水平等因素為基礎進行科學合理的班級劃分。自分層教學理論被引入學校教育以來,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個體差異相對較小,因此教師更容易進行教學安排,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很好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接受,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因此提升,但該教學模式也遭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到20世紀末,科技對于教學的影響不斷增強,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尤其在精英教學培養上格外關注,因此很多學校開始實施分層教學模式。
個性化分層教學已成為西方教育改革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在美國近幾十年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個別化分層教學的理論與模式。如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法”、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法”、凱勒的“個別教學法”、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等,都對推進分層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二)分層教學內涵
分層教學理論首先要承認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有針對性、有區別地進行不同層面的教育教學,在教學方案中針對性的加強學生的個性化教學設計,教學實踐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針對的指導,讓教學組織形式可以更有效貼合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因材施教”是現代教學組織的核心,只有保證每個學生的差異化都能被認可,并作為教學設計依據,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依照學生水平的差異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化劃分,采用遞進式的教學模式,令教學難度同學生的學習水平相互適應,利用這種層層遞進的方式,拉近高水平學生和低水平學生之間的差距,最終實現統一的教學目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學內容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接受。
總之,分層教學的目標是創造出多種選擇條件和發展機會,為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提供更多嘗試平臺,從而給予學生學習,完成更高的學習目標,有效推進學生的全面進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質。
三、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探究
(一)分層教學語言學基礎: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指出,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人們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想要真正學習某種語言、掌握某種語言,必須充分理解其內在含義。
(二)分層教學是教育學理論的基礎
首先,是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該思想就認為,每個人的學習水平和能力都存在差異性,所以孔子將學生分為下愚、中人以及上智三個層次,各個層次之間存在個性差異。并且在教學中孔子基于這種差異化的個體分類提出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思想,這是最早的分層教學觀點。
其次,是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學過程最優化”。他提出了可接受原則,并基于這種思想指出:教學內容的安排應當依照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接納程度和學習水平為基礎。從這一點出發就要求教師應當盡可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他主張教師在教學中最好采用分組教學的方式,依照教學需要進行課堂臨時分組:針對差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的輔導,在教學中有側重的對其弱項進行指導,并令其做容易完成的題目;而針對優生,教師則安排其更多的去獨立完成各類學習方案的討論以及難題,強調的是學習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將教學環境、教學條件以及師生情況同社會具體要求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不違背正確教學原則的進行及教學方案的設計實施,便是最優化教學過程。
再次,是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理解、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掌握學習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供最佳的教學,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掌握的程度。他認為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針對差異問題,關鍵在于如何看待這些差異。學生的學習差異不是天生就有且不可改變的事物,而是以往不同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果。
(三)心理學理論基礎
首先,是前蘇聯教育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這一理論將兒童發展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兒童現階段的發展水平,即在現有發展系統下,兒童形成的一種發展水平,該發展是兒童心理機能上的。而另一層次則是兒童即將完成的發展水平。在這兩種層次之間的差異階段就是最近發展區。從另一方面講,“最近發展區”也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指導下,兒童可以達到的獨自解決問題以及解決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由于兒童所處的文化背景以及社會背景、教育水平以及兒童自身的智力水平、經驗的差異而不同。這種差異性表現致使兒童在受教育過程中知識的接受理解能力產生差異。依照“最近發展區”的教育理論,教育者在進行教育教學框架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兒童的“教學最佳期”,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學內容超出了“教學最佳期”范疇,則即便教師再怎么幫助指導,學習者都很難完成教學目標。但是,如果概念范圍低于“教學最佳期”,兒童則學不到新的知識。由于每個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不同,因此他們的“教學最佳期”也不同。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實行分層教學。
其次筆者認為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羅杰斯認為人都具有發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羅杰斯非常關注人的自我實現,提出了人本主義理論四要素,即學習要有個人參與的性質、學習是要有自覺性的、學習是滲透性的以及學習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羅杰斯還提出了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習的資源、探究訓練、同伴教學、分組學習、自我評價等學習方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開放的、互動的、有效的教學平臺,為英語教學打開廣闊空間的同時,也給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在課堂上由教師作為主導,采取滿堂灌的方式無差異化的教學,但是隨著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的提升,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因此分層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成為了必然趨勢。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指出語言教學要使語言學習者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為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奠定了語言學的基礎。而“最近發展區”教學理論則主要從心理學角度對教育教學進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兒童有效學習水平。但在分層教學實踐中,也暴露出以下問題,如忽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分層教學班級管理困難、教學評價不夠合理、動態管理制度不健全、分層依據不盡合理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廣大教育者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克服。
參考文獻
[1]Diane Larsen-Freeman Michael H.Long.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概況[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王東.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理論基礎探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3]于慰君.隱形分層教學法應用于中職英語課堂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