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
摘 要:在魯科版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新課改后教學的內容有了增加和延伸,必修與選修中的一些內容有重復、有拓展、有關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中有聯系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本文立足整合的三種方法:經驗激活整合、問題驅動整合、鞏固提升整合,并從這三個方面開展論述,以促進高中化學教學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必修與選修;整合;銜接;交融;教學有效性
筆者結合新課標改革的理念,認為教師作為教與學雙邊關系中的引導者,可以將教學內容部分的必修與選修相聯系的內容進行銜接和交融,以促進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明辨之:云在青天水在瓶——現狀思考
當前來說,高中化學教學的開展依舊不如預期的理想,很多時候,新課標的改革發展理念僅僅成為一句口號。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包括選修和必修共有九門功課。學生的學習壓力大、負擔重、學習時間緊張。化學學科作為其中的一門功課,筆者認為選修和必修部分的教學其實有著一定的聯系,必修教學部分,可以說是打基礎的階段,這個時期為學生的化學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欲望和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選修學習階段節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然而當前來說,高中化學教學中突出的幾個問題,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郁。在必修課階段,多數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傳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濃郁,加上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多數學生有些顧不上。
其次,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科學。縱觀魯科版必修和選修的內容,有一些內容是重合的、相關的,但是不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和融合,而是抱著書上寫到哪里就講到哪里,學生學習知識點的時候淺嘗輒止。到了選修階段,學生再度重新開始學習復習相關知識點,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再次,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沒有強化。不少學生到了化學選修學習的階段時,由于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多數學生都是被動接收知識點,老師講到哪里就學到哪里,沒有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更沒有充分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結合上述現狀,當前高中化學的選修和必修課程沒有得到融合和拓展,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二、深思之:站在天平的兩端——深度解讀
作為教師,在必修階段,還不清楚哪些學生今后會進入化學選修部分的學習,多數教師抱著這樣的想法,在必修課堂教學階段,沒有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拓展,這是一種錯誤的教學理念。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的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由此可見,一方面是學生繁重的學業壓力,另一方面是教師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學精力。關于必修與選修教學內容之間的融合,猶如站在天平的兩端,筆者認為,只有將學生從壓力中解放出來,運用統籌方法,即將必修與選修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最終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三、篤行之:唯有源頭活水來——實踐案例
筆者以魯科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以下是關于筆者針對選修內容與必修內容進行整合、的幾個實踐案例:
1.寓教于樂,以經驗激活整合
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原始的動力,也是激發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最有力的方法。在教學中,筆者結合寓教于樂的方法,一般來說,必修階段是在學生高一年級的時候進行,這個時期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度。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難度增加了很多,很多學生進入高一參與化學學習的時候,最明顯的感悟就是難度很大,多數學生會出現畏難情緒。教師則可以運用自己的經驗激活整合,將化學必修課的知識點與選修的知識點充分整合,引導學生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以“授人以漁”為目的,激發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筆者在教學中將《必修2》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和選修《有機化學基礎》知識進行了相結合教學。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通過這兩個部分的整合,既讓學生的基礎知識有了牢固的積淀,也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學習《必修2》的第三章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時,講完甲烷、乙烯、苯和乙醇后,可以把“官能團”的定義從選修提到必修來講,讓學生體會學習有機化學的方法;在介紹完乙烯的加成反應后,可以拓展反應機理很相似的加成聚合反應,讓學生重視有機化學反應機理的學習;必修中苯的取代反應除了介紹硝化反應外,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的演示拓展選修部分的溴代反應和磺化反應,再介紹苯的加成反應和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不反應的事實,讓學生深刻理解由苯的特殊結構所帶來的“易取代,能加成,難氧化”的特殊性質,到選修部分就擴展到苯的同系物性質的講解,既復習了苯的性質也理解了基團和基團之間的互相影響;在學習酯的水解前必修課本上安排了一個乙酸乙酯的水解實驗,可以用選修的肥皂的制備視頻代替,讓學生對酯的水解反應和學習選修《有機化學基礎》產生興趣。學習選修《有機化學基礎》的知識時注重與必修內容的銜接,盡可能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提出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線索進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比如必修中同分異構現象重點介紹碳骨架異構到選修部分擴展到官能團的位置異構和官能團的類型異構。
2.見縫插針,以問題驅動整合
傳統的教學課堂基本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多數學生都是在被動的模式下參與課堂,對于教師的提問也是被動進行解決。在必修階段,如果一些老師不進行適當的延伸,不少的結論及規律只能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學生會越來越厭學。筆者認為,問題是教學的核心。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被動變為主動,就要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可以通過見縫插針的方式,以問題驅動整合,在理解后進行記憶效果會更好。筆者在教學中運用問題驅動的方式,將一部分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內容加以交融、完善,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中,筆者以問題驅動整合,比如將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中第二章第四節分子間作用力提到《必修2》教授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時進行,為了解釋由分子構成的共價化合物為什么熔沸點比較低;氫鍵則提到選修《有機化學基礎》教授醇的熔沸點和溶解性時進行,讓學生理解飽和一元醇的沸點比與其相對分子質量接近的烷烴或烯烴的沸點要高,以及多元醇沸點高、易溶于水的性質。
3.開放思維,以鞏固提升整合
在教學中,有一些學生出現屢教不會的現象,針對課堂上的知識點不能快速進行吸收和消化,筆者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人的思維。所以在必修課的授課階段,筆者更在意的是教給學生一種思維,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點的過程中,形成一種開放思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找出答案。
在教學中,筆者將《必修2》第一章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和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第一章原子結構的銜接。為了鞏固提升,筆者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化學必修課程中只介紹了元素周期表的周期與原子的電子層數有關,每周期所能容納的元素種數是數出來的,而通過問題讓學生在核外電子排布的基礎上深化知識,能用鮑林近似能級圖解釋周期的劃分和每一周期所能容納的元素種數。再如在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從原子結構的量子力學模型出發,用電離能、電負性定量地衡量元素原子得失電子的能力,引導學生從核外電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最終達到讓學生更高層次理解“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基本理念,感受元素周期表的魅力與強大。
筆者還將《必修2》的第二章化學鍵化學反應與能量與選修《化學反應原理》第一、二章的相關知識銜接。比如實現反應所釋放能量向電能轉化的單液原電池銜接到盡可能減少副反應發生的使反應所釋放能量更加有效地向電能轉化的雙液原電池;影響化學反應的限度和速率的外界條件由必修的定性結論到選修的定量分析、從必修的經驗型化學向選修的理論性化學過渡,都促進學生從多因素、定量的角度思考問題,對結論規律的理解記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鞏固和提高。
四、領悟之:黃沙吹盡始得金——遠景展望
總而言之,在教與學的雙邊關系中,教師是這個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是這個過程中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只有相互配合,很好的將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中有聯系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引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全面的提升。筆者堅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控制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在整合教學理念的運用之下,實現基礎知識與拔高知識的良好銜接及交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真正實現高中化學教材新課改的目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定會綻放有效的花朵。
參考文獻:
[1]周鑫榮,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與選修的銜接教學,[J],化學教育,2009年12期.
[2]張水蘭、左香華,從必修和選秀教材的銜接談高中化學的教學——以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在必修和選修教材中的編制為例,[J],化學教育,2006年11期.
[3]李金娜,高中化學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銜接的具體對策探析,[J],新課程·上旬,2014年2期.
[4]陳獻忠,高中化學必修與選修銜接教學的問題與建議,[J],化學教育,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