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仲康
摘 要:鞏固歷史知識點,需要將知識保持在記憶當中,必要的時候可以立即想起來,這樣就是真正的鞏固。歷史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記錄了各個時期的具體表現。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進行掌握,并且對于各個事件的有機聯系進行理解和記憶,對于各個時期的輪廓進行記憶,明確史實發生的因果關系和意義。
關鍵詞:歷史教學;鞏固知識;做法
對于學生的知識點進行鞏固, 不僅要讓學生記憶關鍵知識點,還要對于次要問題的發展線索有一個基本的把握,不能出現含混不清的情況。學生需要對于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和聯系弄清楚,這就要求教師備好課,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就會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
一、聯系新課與舊課
要尤其注意新課和下一節課的聯系,對于新課本身的系統性不能進行破壞。這樣聯系起來知識點,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情緒,明確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可以將舊的的知識進行鞏固,還可以將新的知識的本質問題進行掌握。每個歷史事件和人物都不是獨立的,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將歷史事件的縱橫關系找出來,幫助學生將歷史事件的相互作用和關系挖掘出來,從而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在講“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大家討論一下,這些朝代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哪些制度都是傳承下來的?大家開始討論,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一起針對整個學習的單元進行統一的回顧,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出發,對于各個朝代進行統一的分析。利用聯系法可以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不僅可以對于新知識進行傳授,也可以對于復習課進行應用。讓學生自己進行歸納,這樣歸納出來的知識他們更容易消化。
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復習知識,教師在采取問答式的談話時,在授新課之前,是對于學生已知知識的提問,結合不同的情況,提出程度不同的問題。教師對于自己的提問需要具有足夠的準備,需要細心考慮自己提出的每個問題。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否則學生不用進行考慮就可以回答,無法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發展,例如在復習“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的時候,如果提問“明清君主專制的怎樣加強的?”這樣就比較簡單了,可以換成“馬格爾尼訪華后得出結論: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里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請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這樣的問題,需要學生依據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和外交等方面加以綜合分析,具有一定的思維質量。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討論,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明清之際的中國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復習提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對比新舊課
在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課的時候,教師需要將辛亥革命的的具體發生條件進行強調,讓學生明確在當時的情況下,實施辛亥革命是進步的。講解民主革命派和君主立憲派進行斗爭的時候,可以進行聯系對比,說明1898年實施戊戌變法是進步的;而在1905年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革命形勢不斷發展變化, 清政府統治逐漸開始瓦解,在這個時候實現君主立憲制對于革命來說就是一種阻礙,阻礙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因此這就是反動的。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可以初步理解這個問題,在復習的時候,教師再給予提示:君主立憲派主張推行君主立憲制度,實施變法運動的時期,我國成立了同盟會,為什么這個時候主張君主立憲制卻是反動的呢?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學生對于這樣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大家都積極的發言。教師可以將發言的結果進行總結,可以引導學生明確甲午中日戰爭和中國同盟會的發展形式,學生可以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基礎,從而對于歷史事件進行評判,使復習課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以歷史年代順序講課
講新課的時候需要讓學生明確什么年代發生了什么事件,讓學生記住重要的年代。在講新課的時候,需要將年代順序進行明確,在單元復習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于全單元的重要事件和重要年代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學生將其中心內容和內在聯系進行掌握,就可以對于這個單元當中重要的年代進行記憶。例如學生都知道太平天國運動是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后,這樣學生在思想上就可以明確這兩件事的分量。學生對于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起始時間進行記憶,那么就可以更加容易的掌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年代。學生可以在大量的史實當中進行理解: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不斷侵略,清政府開始投降賣國,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在鴉片戰爭之后出現了太平天國革命,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產生了一定的刺激,在太平天國末期出現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讓學生以史實為基礎,將知識金信息進行有效的鞏固。
四、利用書面作業的措施
教師可以在課內或者課外專門設置鞏固知識的書面作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課堂鞏固為基礎,將知識進一步的利用,從而可以進行及時的鞏固。并且對于其他的鞏固形式進行配合,加深復習,引導學生可以積極的去鉆研問題,培養學生獨立他思考的能力。以教育方針的具體要求和歷史學科的重要地位,布置給學生適當的作業,但是不能過重。
教師如果不注重經常性的鞏固工作,只是在學期末端實現一次總復習,那么就無法有效的鞏固學生的知識。利用經常的復習,可以讓學生逐漸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鞏固,在后來總復習的過程中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實現經常性的復習,需要側重于復習新舊課的基本問題。學生不僅需要記憶主要的史實,還要對于其中的結論和規律進行掌握,如果只是記憶空洞的理論,那么無法做到史論結合,這種復習也是無效的。
五、結語
通過以上綜合的論述,對于歷史教學當中學生知識點的鞏固進行論述,讓學生對于我國的歷史悠久進行了解,我國擁有光輝燦爛的文化,這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學習的楷模,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可以勤于動腦和動手,可以善于聯系知識,養成知識積累的習慣,將學生的思路進行開闊,使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得到增強。
參考文獻:
[1]李稚勇. 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展趨勢[J]. 課程.教材.教法,2016,09:61-66.
[2]魯德文.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4,17:85-86.
[3]陳永光. 巧用思維導圖,優化中學歷史教學——以《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一課為例[J]. 基礎教育研究,2011,18:47-49.
[4]方美玲. 歷史知識分類與歷史教學本質——從“祖沖之和圓周率”的教學談起[J]. 課程.教材.教法,2012,07:67-72.
[5]薛海波. 論高師歷史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斷裂與銜接——以中國古代史為例[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0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