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勝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更加注重教學效率的提高,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所以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使教學方法更加豐富,而分層教學作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教學有效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分層教學的應用原則,然后從轉變教學觀念,做好課前準備,豐富教學方法,關注學生差異等幾個方面來對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原則;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并不是在教學中不對學生進行一視同仁的對待,而是針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基礎進行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分層教學并沒有固定的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也可以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等。它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差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一、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教學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一定要堅持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接受能力有所差別,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會出現有的學生對知識點已經完全掌握,而有的學生認為知識點晦澀難懂。所以分層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目標、內容、方法、作業等方面的分層,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循序漸進原則
小學數學的分層教學也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對學生分層設定的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逐漸實現,切不可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設定較高的目標,這樣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后作業方面的分層教學也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如對課后作業的練習,老師可以布置一些較為基礎的題目,然后逐漸增加難度,最后設置幾道奧數題,讓基礎較好的學生進行解答,提高他們的做題水平。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教學的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在傳統教學觀念下,老師結合目標進行灌輸式的講解,但這并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所以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例如,對于能力目標的分層,老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通過數學應用題來進行培養,對于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正向數學思維的訓練,使他們掌握解題的思路,提高學習能力;而對于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正向數學思維訓練的同時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反向思考,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做好課前準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
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所以就需要教師高效備課,做好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不同的模塊。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的數學知識時,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表面積、體積和圓錐的體積等,但是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差別。這時就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模塊,在講解完圓柱的相關知識點后,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消化吸收。而對于接受知識較快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有關圓錐的教學模塊,從而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最大化地利用課堂學習時間,避免浪費時間。
3.豐富教學方法,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
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所以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如,對于空間想象力較差的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變換”時,老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法,將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識點,還能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而對于學生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自主學習教學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4.關注學生的差異,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
學生的差異不只是體現在課堂上,而且在課后數學的練習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承受能力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作業的分層,在數量和難度上都要有一定的分層,這樣會使不同知識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從完成課后作業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教學需要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進行,所以老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更好地促進每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惠紅.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快樂閱讀,2013(25):114.
[2]唐云莉.小學高年級數學分層教學淺析[J].新課程(小學),201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