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學玉
摘要: 作業的設計從過去的"題海戰術"過渡到現在的"精講精練",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學習上盲目的、重復的、無效的勞動。似乎"精講精練"就是:練習題應該盡可能與考試題合拍。這樣一來勢必造成作業難度過大,形式過于單一,使學生視野變窄。因此,獨立作業的選題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中數學 獨立作業 選題
作業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運用和親自體驗知識、技能的教育過程。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練的技能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獨立性作業”的實施,因其“針對性”“新穎性”和“挑戰性”,深受學生的歡迎。實踐表明,設計獨立性作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其中,獨立性作業選題尤為重要。
一、獨立性作業選題的重要性
高中數學這一學科自有它的獨到之處,大量的數字、公式、定理互相發生關系組成邏輯性嚴密的關聯系統,它就像一個類似迷宮的空間,學生需要不斷地進行思維分析才能走出并解開這一系統空間. 當然,課上的時間是不能滿足我們破解這一系統需要的時間的,所以,教師將破解空間延伸至課后,課后作業成為鞏固學習的主要活動之一. 但在以往,課后作業的單一性和枯燥性讓學生開始排斥教師對數學作業的布置,甚至為了逃避作業,不惜抄襲、應付. 這對今后數學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所以,教師不僅要精致高中數學課堂,還要使作業布置選題精致化,適合學生的口味,激發其興趣,讓其感受到作業中蘊涵的數學樂趣和魅力.
二、選題的方法
1、要注重趣味性,開放靈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聽課需要興趣,做作業更是需要興趣。因此我們的作業布置一定要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注重趣味性,開放性,靈活性,這樣才能使學生不至于厭倦數學作業。那么,如何才能保證作業具有趣味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呢?首先,在作業形式上要注意變化,實現作業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從多種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感覺到快樂,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進而培養數學興趣。所布置的作業既要有口頭的,又要有書面的;既要有需要學生觀察、思考、討論的,又要有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這樣葷素搭配,學生會覺得作業更豐富,不會那么單調枯燥。其次,我們要開放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不能將數學僅僅當做是數學,僅僅當做是一門考試的科目,還要使數學聯系生活,使數學的范圍和功能擴大,走向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樣學生學以致用,就會對數學作業產生興趣。例如,在上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時,我讓學生自己探索,畫出生活中的三視圖,比如:畫手電筒、畫圓錐沿著軸截面切成兩半等等。這樣的作業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也是樂于去做的,這種作業會比機械的做題、求解要有趣的多,但是也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
2、要注重典型性,以質取勝
高中不比小學和初中,有大量的時間做作業,高中一切時間都是寶貴的,是不容浪費的,因此題海戰術不僅是學生畏懼的,也是我們教師感覺到無效、無奈的。因此我們要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注意避免題海戰術,注重所布置的作業的典型性,一道題代表一類題,學會一道題就弄懂一類題,以質取勝。這就要求我們精選數學作業題,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從課本和練習冊中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試題,當然也可以根據所學的課程自行設計一些具有針對性的題目,每次只留一兩道就可以使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學生應當做什么樣的數學題,不僅反映了教師的數學教學經驗,還折射出他們的數學教育觀念。也反映了他們的教育價值觀。而我們布置作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做作業來鞏固和掌握當天所學的知識。所以,當我在教學中布置作業時,是按我當天所傳授的知識點來布置的,略有新舊知識的綜合。盡量做到少重復。這樣,讓學生在數學上不失去興趣。
3、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作業形式
眾所周知,新課程標準是以模塊為單位設置課程的,每個模塊要求的知識基礎和能力不盡相同。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模塊基礎會不同,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模塊基礎也會不同。根據這種情況,我在設計作業時精心做了準備。在講每一個模塊前,我都要事先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對學習本模塊知識儲備不夠的學生提前布置相關知識的作業,使其為后繼學習做好充分準備。我在講解三角函數定義之前,先讓學生復習了初中的相關知識,為高中三角函數的學習掃清了障礙,使學生在知識的理解上過渡自然,提升了自信。這樣便可以從學生擅長的模塊入手,先易后難,各個擊破,為數學教學整體提升創造了機會。比如,在講解必修二之前,教師可以事先讓立體感差的學生看一些模型,或動手做一些模型,甚至可以讓他們試著畫出模型抽象成的幾何體,培養其立體感。再如,教師在講必修五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前可以讓學生做一些用十字相乘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題,使學生做好相應的準備。這個過程告訴學生,機會總是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頭上的,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充分準備,未雨綢繆。
總之,從傳統的高中數學作業布置來看,教師常常將高考作為限制條件,作業內容教條、死板,教師也往往以教材為出題模板,進行機械化的習題訓練,來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來鞏固對課堂新知識的學習. 另外,還有些教師想用課后作業的堆積來培養學生的解答能力,這些作業的產生源于對知識的功利性思考,雖然它在學生對知識的識記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以另一種形式消磨著學生的興趣. 換句話說,這種作業形式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這違背了現代教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觀念. 不適應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的培養,學生可能會通過對同一題型反復的解答訓練掌握有關知識點和分析問題套路,但是,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卻無法提高,智能結構也無法得到有效發展. 這種缺失和弊端會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體現出來. 所以,教師應追隨現代教育的步伐,改變這種作業布置方式,優化作業結構,讓學生成為作業的主人,主動汲取作業自身的作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