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摘 要] 在當代社會中,由于我國物質生活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不斷豐富,但也因此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以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為例,考察不同的教學方式對高職生手機依賴的干預效果,并以此來探尋能夠降低大學生手機依賴程度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手機依賴
[中圖分類號] B8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4-0102-04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高速發展,功能越來越多、使用越來越便利的智能手機在當今社會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而作為手機使用最廣泛的群體——學生,尤其是業余時間較多的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嚴重,甚至一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手機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充分強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各個高校都開始完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但當代社會中手機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廣泛使用,讓同學們能夠隨時隨地上網查閱各種資料,方便而快捷地獲取各種信息,卻也在同時沖擊著高校課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一方面,手機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讓同學們能夠在第一時間補充課外知識,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好手段和輔助老師教學的好手段,縮短了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但同時,廣泛使用手機的后果就是學生沉浸于手機的世界里,不僅降低了課堂參與度,甚至還成了“低頭族”。基于手機不斷智能化和多功能化,很多學生不是發微信發語音,就是玩游戲看小說,更有甚者居然戴起耳機聽起了音樂看了視頻。就這樣,漸漸地,大學校園中大范圍地出現了無數的“低頭族”,嚴重影響了課堂質量。
二、大學生依賴手機的原因
(一)個體原因
1.滿足即時通訊交往的需求。人類是群居動物,與人交往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手機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因其不斷發展的多功能和輕便易于攜帶的特點,逐漸成為人們對外聯系的主要工具。人們出于對自身較為的需求,開始頻繁的使用手機來通過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軟件,來滿足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交往需求。
2.緩解壓力,滿足心理。現代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因此相關娛樂業也相應發展起來,成為現當代最暴利的行業之一。而手機則無疑是人們接受娛樂信息的最便捷方式。只要有無線網絡,手機便可以以最快的方式接收到最近更新的視頻、音樂歌曲以及網絡小說等。而通過這些娛樂方式,可以讓人們感到身心愉悅、緩解現實帶來的各種壓力。
(二)社會原因
1.智能手機普及,習慣使然改變。隨著智能手機的發明和普及,價格不斷走低,很多低收入人群也可以用得起多功能的智能手機。再加上當代社會中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手機的依賴已經成為了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手機提供了多方位多功能的聯系方式。
2.移動通信業務、無線上網技術快速發展。手機越來越多功能的優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逐漸習慣于各種內容的獲取和運用,并滿足于手機提供的豐富多彩的世界。再加上智能手機價格越來越低廉,無線網絡覆蓋范圍也越來越廣,使得其使用空間也不斷擴大。
三、手機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探析
手機對大學課堂的影響實在是太嚴重,甚至有很多高校老師為此向學校提出了采取強制措施的建議。比如學生一進課堂便將手機放置在固定盒子里,只有下課了才能去取回手機。但信息化發展乃是社會的趨勢,所以這種類似的強制性措施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度,但終究治標不治本。手機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原因,還應該進行更深層次的探析。
(一)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夠重視
手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手機的多功能誘惑力太強,但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學生自己的自控能力太差,抵制不了對手機的誘惑,最后只能沉溺于網絡世界中。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針對的主要對象自然就是大學生本身。但現實情況是,大學生對主要課程還算關心,但卻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夠重視。認為這不過是可有可無的課程,對專業和未來的就業方向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就這樣,大學生活中寬松的學習環境外加消極應付的自我控制能力,這才讓課堂中成為了“低頭族”的天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任課老師從教門檻低,專業水平也不夠高
學生對課程的吸收程度,一方面取決于學生自身,但另一方面又很大程度的取決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就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方面的施教者,自然要具備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高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方面的相關經驗和案例基礎,這樣才能夠切實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并為學生們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但現實情況卻是,很多高校缺乏這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導師,經常讓一些教思想政治課程或人文學科方面的老師來充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師。而這些老師缺乏相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基礎,只能照本宣科的講一些缺乏新穎性和生動性的心理課程,自然很難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因此,比起老師所講的課程,還是手機虛擬世界更加吸引人。
(三)課程定位不準確,教育方法不得當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很單一片面,只重視對學生思想政治、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卻忽視對學生的個體心理特征的引導和教育。如此時間一長,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解便只限于課程化的灌輸,卻無法讓心理教育真真正正的導心入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心理減壓,但因考試化的教育體制,反而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再加上心理健康課程都是按照國內教育體制的固定模式,跟教語數英等一樣的授課方式,不能切實關注到學生的情緒和體驗,自然會讓學生感到疲乏和無味。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路
由于我國在鼓勵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便明確表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一門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開設這門課的主旨就在于讓大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然后逐漸培養起與人溝通、自我調節的能力,并能夠在增強素質的基礎上促進大學生在心理和素質方面的全面發展。
這門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并不是為了去學好相關專業方面的知識,而是為了能夠有效優化學生心理素質,并讓學生逐漸實現自我發展和成長的目的。因此,施教者在教課過程中,不用向其他課程一樣強調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而是注重于學生的參與度、開放度以及運用度。其次,還要根據對現實中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等做具體分析,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針對個別學生的實戰演練,充分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積極性,讓教學內容更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學生對手機的迷戀,減少大學校園中的“低頭族”。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
如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對手機依賴的現象日益嚴重。而對手機依賴過度,嚴格來講不僅會影響課堂的聽課質量,不利于校園良好學風的形成和建設,更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綜合素質都會產生極多不利的影響。長此以往,學校的學習氛圍越來越不好,自然也就無法給全校學生傳遞一種正能量。因此,鑒于目前“低頭族”的趨向愈發嚴重,用以下方法來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形成干預的機制,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開展能夠引發學生興趣的文娛活動,讓學生回歸校園生活
學生迷戀手機的一大原因便是對單一的校園生活感到乏味。因此,學校應該組織一些大型的娛樂節目,讓學生們能夠暫時告別手機,參與到活動中來。如舉辦迎新晚會、社團文化節、運動會、圣誕晚會等各種喜聞樂見的大型學生活動,讓學生們參與其中并逐漸形成高雅的文化品味。同時也能夠將學生們對手機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現實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對豐富多彩的生活更加感興趣。最后為了促使學生們的踴躍參與,最好設置以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的強制性評價指標。
1.及時有效的宣傳教育
通過學校的校報、大學生心理健康報等相應的雜志刊物以及現代化的網絡宣傳平臺,引導學生們正常使用手機。其次,學校組織大學生集體觀看相關主題的電影,深化對手機危害的認識。另外,還應該開展校園活動,通過建立講座、宣傳欄等引用現實生活中手機產生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
2.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首先,學校應該讓學生工作處和學生處去建立學生信息數據庫,一旦學生受不了誘惑而被手機左右,就及時反饋家長。學校和家長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幫助學生克制被手機誘惑的問題。其次,還應該建立一些強有力的心理輔導隊伍,制定大學生課堂行為規范,并對學生相關情況進行有效談話和勸說。另外,學校根據學生作息時間和身體健康規律,后勤部門和學生工作部門應該強制學生在夜晚不準玩手機,保證學生在夜間休息時因自制力不夠好而受手機左右。家長也應該配合學校,及時關注學生動態,并對學校進行反饋。
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該是一門與其他課程一樣的教育課程,而是一種能夠優化學生心理、完善學生人格的場所。學校應該請來該專業方面的高智能人才,然后對學生進行有力的心理健康課程的輔導教育。并建立相關考核機制及評價標準,進行一系列相關的心理咨詢。
[參考文獻]
[1] 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手機使用動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4,(34).
[2] 張興偉,沈綺云.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基于高職生的一項實證分析[J].職業時空,2015,(21).
[3] 鄭曉娜,辛斌.在校大學生手機依賴調查報告———沈陽5所學校為例[J].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6,(45).
[4] 汪海彬,陶炎坤,徐宏圖.不同手機依賴程度大學生的抑制控制特點[J].心理衛生評估,2016,(45).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