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華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每一個階段性歷史的進步性,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掌握。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講清楚什么是歷史的進步性,在學生明白了歷史的進步性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把前后兩段史實或相鄰的兩種制度加以比較,讓學生明白歷史的進步。
關鍵詞:歷史教學;認識;進步性
在歷史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覺得歷史好難記,感覺枯燥冗長,空洞無味,認為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還學它有什么意義?其實,這是學生還沒有認識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歷史是經驗、教訓、明鑒。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就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歷史的進步性。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人類社會歷史在不斷進步,不斷刷新。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體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其低級形態)。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人類社會的進步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
我們為什么說歷史進步了,怎樣讓學生明白歷史是進步了。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和比較,給學生講清楚什么是歷史的進步性,在學生明白了歷史的進步性的基礎上,再把前后兩段史實或相鄰的兩種制度加以比較,讓學生明了歷史的進步性。
例如,我們講封建社會制度比奴隸社會制度要先進一些。就要先讓學生明白任何社會制度的變更都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決定的,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就會發生變革,產生新的生產關系。如果新的生產關系更適合生產的發展,就是社會的進步,也就是歷史的進步;反之則是退步。退步的話必然導致新一輪的變革,直至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由此可以引導學生分析:
奴隸社會:奴隸主完全占有生產資料,奴隸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奴隸沒有人身自由。這樣的生產關系在奴隸制社會初期是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因為當時物資匱乏,生產資料短缺,由奴隸主將主要生產力——奴隸(勞動力)以及生產資料集中起來,可以凝聚力量,提高效率。而且當時的生產產品不足,由奴隸主統一分配,奴隸僅僅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當產品數量少于勞動者最低生活保障時,奴隸主可以殺掉或丟棄部分奴隸以減小消耗(雖然很不人道,但在當時是唯一手段)。
當奴隸社會發展到后期,產品有一定積累,奴隸主不再為生計而驅使奴隸勞動,奴隸的勞動成果主要是為了滿足奴隸主的奢侈需求,而非生活必需,而努力勞動所得不變,這使奴隸的勞動積極性顯著下降。此時奴隸主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勞動效率和成果就大不如從前,并且奴隸的不滿情緒開始產生,階級矛盾加劇,奴隸消極怠工、故意破壞生產資料(如勞動工具等)。此時,生產關系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需要一種新的生產關系。
封建社會初期,生產關系為封建主占有大部分生產資料,勞動者有人身自由,勞動者可以選擇為不同的封建主勞動;勞動所得除以租金等形式上交給封建主后仍有部分剩余,可以由勞動者自由支配。勞動者不同于奴隸,擁有自由及私有財產,這樣與奴隸社會比較,勞動者的積極性有明顯提高,階級矛盾得到緩和。而且封建主仍可以集中生產力和生產資料進行有規模的生產勞動,生產力發展得到促進。所以說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更進步,更文明。
在講洋務運動時,教材中對洋務運動定性為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以甲午戰爭的失敗而宣告破產。那么在當時的清朝,它是否具有其進步性呢?在西方列強侵略不斷加深,國內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的形勢下,清朝統治階級中逐漸形成了洋務派。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掀起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它是中國從閉關自守走向改革開放的開端,促進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世界資本主義潮流在中國的體現, 在一定程度上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也是具有其進步性的。
在講三國鼎立時,課堂上要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分析:三國鼎立的局面的出現,是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過渡,是歷史的進步。這種局部統一較之東漢末年眾多軍閥割據混戰的狀況前進了一步,也為后來的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三國鼎立時期,各國統治者都不滿足于偏暗一偶的現狀,都力圖打破均勢,統一全國。因此,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整頓政治。這一時期,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均有較大成就。這都是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而引起的。
如何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進步性呢?這就要引導學生總結資本主義的優點: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的確立和發展,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它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生產力,積累了空前的社會物質財富;它開辟了世界市場,不斷把世界上各個孤立地區的人群從互相隔絕狀態中解放出來,逐步融為一體;它創造了政治文明,改變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為一切文明民族所認同;它所創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規范,則被證明使頗具效果的社會管理方式而稱為人類文明的公共財富;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為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共同理想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創造了空前燦爛的資本主義文化,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素質和社會價值觀念,把人類帶入到一個更加文明的時空。這是封建社會制度無法比擬的。
既然資本主義有如此先進,而蘇俄和中國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呢?這里要讓學生明白,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搶占有利的國際地位,是國家的第一要義。而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已經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蘇俄和中國為了達到后來者居上的目的,就必須選擇社會主義,用以有計劃地、穩定的、有序地快速發展,來實現跳躍性發展的宗旨。另外,中國選擇社會主義也是歷史注定,中國近代也曾選擇資本主義,但是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制度,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非常正確的,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中國人民明智的選擇。
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每一個階段性歷史的進步性,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掌握,有助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更能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掌握本領,時刻準備為人類社會服務,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作出自己的應有貢獻。因為,歷史進步不僅是實踐及其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實踐所追求的目的。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動性質的體現。實踐是一種合目的性的活動,它始終貫穿著對歷史進步的價值追求,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價值追求和國家興衰、民族利益結合起來。這才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核心,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