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梅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人的歷史使命。高職院校作為祖國培養各種人才的重要場所,在專業教學中適當穿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德技兼修”,完善人格,成為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文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傳承的意義、傳承的主要策略等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專業教學 策略研究
今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高度關注。
當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更加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優秀技術人員。而高職院校則為中國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后備人員,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存在一個主要問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和傳承力度明顯不夠。因此,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才戰略的實施背景下,各高職院校必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一、科學認識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近代以來,無論在學術領域還是政治層面上,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錯誤的極端觀點:一種是把傳統文化說得一團漆黑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一種是死守舊有文化傳統的文化復古主義。但無論是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還是文化復古主義,在今天看來都是錯誤的,應予以摒棄。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從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應該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
因此,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綜合,用歷史和科學的觀點來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切實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發展和創新。
二、大力研究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
長期以來,我們在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方面缺乏科學規劃,甚至僅僅把其歸為學術研究,尤其是根據時代特征和當前任務,在清理和發掘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內涵、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等方面,做得還不夠。因此,要真正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使之發揚光大,就需要做好整理工作和開發工作;整合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引進和培植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虛心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和做法,加大保護民族優秀文化的力度,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把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價值理念的義理講透、意義講足、現代性講好。無論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中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思想素材。
三、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們進行道德教育修養的“好教材”,強調“要始終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作為極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從基礎教育抓起,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在教學、研究體系中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然而,一些高職院校還沒有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列為必修課,而且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一些教材中的“中國味”淡化,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還明顯不足,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解決這些問題,一是要增加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和課程,分層次、分內容,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始終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結合起來;二是拓展中華傳統文化類課程建設,使之成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在高校開設中華傳統文化類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選擇;三是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學科專業和研究平臺建設,為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傳播及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平臺。
下面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談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高職院校專業教學的策略。
1、經典誦讀進入我校專業教學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經典誦讀,是一項大工程。
我們怎樣對待經典,有一句現成的話,叫作“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鄧小平先生對教育說的話:“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核心是看是否有利于培養大國公民。比如,《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關于交友的生活原則等等,都應該是做一個大國公民應該具備的品格。因此,我校在教學樓過道、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張貼了一些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偶爾還舉辦與孔子相關的講座。只是教室的墻上忽略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以后在這方面需要彌補、加強。
“誦讀”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而是對詩文內容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欣賞的一種讀書方式。數量不在“多”,而在“精”,需多次反復。誦讀優秀詩文,就是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再次強調語言美。目標就是“傳承文化,培育人格,內化情感,欣賞語言”。
我院在教材的選用、誦讀的理念研究、誦讀方式及教學方式的研究,課程設置等,與現代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對經典朗誦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前些年,經典誦讀主要在語文教育專業課堂上進行。同時,該專業所在的二級學院也開展了一年一度的誦經典比賽活動,還經常派代表隊到市上、省上參加相關比賽,都能獲得較好成績。其次,在其它專業的《語文》課中,教學教材的經典詩文時,也采取了誦讀的形式,偶爾也開展誦經典活動。今年,我校各二級學院都陸陸續續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誦經典活動。以后,我校將以誦經典為主體的一年一度的傳統文化節活動,繼續開展下去。
2、用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我校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分顯性和隱性文化,在顯性之處,校園內定期進行書展。——比如,我校在“讀書月”活動中,讓讀書愛好者、志愿者在圖書館精選一些書籍,在校內外進行書展。也興辦文化專欄,張貼文化標語,開展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定期不定期的舉辦文藝表演等;校園外開展孝親活動,孔子活動月活動等。語文教育專業,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學院比賽活動,都可適當開展朗誦會、演講會、辯論會等,其題材一般限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以促使學生熟悉并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推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
隱性方面,可利用廣播時間穿插文化節目;看相關電影,聽相關講座等。語文教育專業可依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訓練,力圖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傳統、感受傳統、理解傳統;并能夠在自己的寫作當中體現出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培養人文品格,倡導真、善、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實際上,我校語文教育專業教學寫作、文學、口語等老師,他們不但身體力行,還協助學生會舉辦類似的活動。
3、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各專業的策略舉隅
語文教育專業開設的《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課程,其中的名著、詩詞歌賦,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蘊含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堂滲透、測驗、競賽、研究性學習等方式,對學生是否了解并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況進行考察,歸納,提煉,將經驗總結進行推廣。
旅游管理專業,老師可以帶學生到名勝古跡、名人故居現場進行教學,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讓學生見賢思齊;讓自然山水洗滌學生心靈,形成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其中的茶藝課,可以讓學生在學校試開茶館,師生一邊欣賞茶文化,一邊看書,也可以朗讀,還可以點歌、獻舞,題材都要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上實訓課時,老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實訓基地,每到一處名勝古跡,要求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欣賞。如:到了孔廟、杜甫草堂、毛澤東的故居韶山等地,就要將孔子的經典言論、杜甫的著名詩文、毛澤東的重要詩詞,以經典朗誦的方式呈現出來,景區會洋溢著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氣息。同時,也給游客增添情趣。學生通過實訓,今后當導游,自然實現學以致用。
音樂教育專業,在教學樂曲演奏的時候,可以選一些古典名曲,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梁祝》等,讓學生享受音樂美的同時,學會演奏古典名曲;在教學唱歌的時候,可以選一些優秀革命歌曲,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等中華傳統美德;還可以將《大學語文》中的古典詩詞譜上曲子,進行傳唱。
藝術設計專業立足如何對待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的關系,如何有效的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藝術設計創作完美結合,創造出有深刻中國意境的設計作品。可舉辦作品展,包括畫展、書法展;亦可讓學生參與服裝發飾、家庭裝修方面的設計,著眼點在于體現優秀傳統文化意味。
四、保持特色,不斷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對優秀傳統文化如何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我們必須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尊重傳統不能食古不化,“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更不能作繭自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兩創”方針的鮮明指向,就是立足于實踐,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以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借鑒其他優秀文明成果,通過轉化再造、豐富發展,煥發新的生命力。
我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首先發揮人文學科(如《大學語文》)的獨特育人優勢,通過誦讀傳統文化經典,以傳統文化價值觀為線索,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其次,加強文化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配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的成長渠道,改善環境,使善者更善,惡者改惡趨善,呈現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大好局面。
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我院專業教學,著重解決“90后”、“00后”成長過程中的困惑:人與自身關系方面以勵志教育、吃苦耐勞和抗挫教育、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方面以“和”、 “孝”文化教育、文明禮儀教育、責任擔當教育為重點;人與國家關系方面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推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實施,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我院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書香人文校園,我校通過開展以下實踐體驗活動:
1、 誦經典,展風采 。舉行“誦經典”比賽,通過誦經典、秀漢服、賞古樂等形式的詩禮教化,實現文化認同和傳承。
2、 品名著,汲精髓 。主要內容有:經典書目推薦、閱讀國學經典、精品書刊展示、書香心語主題班會。
3、 尚學習——尚經典,凈心靈 。通過學思想、習禮儀、講誠信、知廉恥、重感悟等內容來體現。
4、 知年節。以“興傳統 ,新傳統”為主題,進行中華傳統節日及節氣文化圖片展。
5、 鑒書畫。以“品國粹,習書畫”為主題,進行書寫廉潔人生書法大賽和國畫展。
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與書為友,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提高人文素養,提升閱讀品味,努力營造積極向上、清新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
五、主流媒體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作為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必須旗幟鮮明地擔當傳承優秀文化的責任。充分發揮平臺優勢,舍得拿出黃金版面、黃金時段、黃金欄目,把最優秀、最精彩、最關注的文化食糧呈獻出來,讓讀者、觀眾、聽眾了解歷史、汲取知識,飽餐優秀文化盛宴,接受優秀文化洗禮。
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我院專業教學,以課堂為主陣地,以經典朗誦為主要形式,輔之以相聲、小品、演講、辯論等,寓教于樂,寓教于為。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導入傳統文化元素,我校已有“五元文化”,圖書館馬上增設教師書屋、德馨國學館;在校園網中開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欄;組織學生到校外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觀摩學習,開展“獻愛心”社會實踐活動;評選“孝星”、“道德模范”等。還利用早中晚三餐飯間通過廣播,一直開通校園網 、顯示屏、微信、QQ,定期更換板報,張貼條幅等多種媒體進行廣泛宣傳。
綜上,以廣職院為例,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入高職院校專業教學的策略進行了一些研究,其它高職院校在這方面用作參考時,若有欠妥之處,請斧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