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秀+俞水欽
摘 要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教材為依托,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中設計課教學活動,按預設實施教學與師生合力生成是政治復習課中學科核心素養實施路徑。
關鍵詞 教學設計 核心素養 教學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1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中的復習課教學設計
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理性精神、公共參與,是知識、方法、能力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
1.1蘊含學科核心素養的復習課教學設計思路
學科核心素養是著眼于適應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不斷積累沉淀疊加提升的結晶。這就意味著教學過程中要融入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復習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核心素養一課程標準-單元設計—主題教學設計”,彰顯價值引領學科特色,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教材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依托點。按照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要求,結合課標、教材內容和學科主干知識,提煉課堂教學主題,關注評價社會現象,滲透價值觀教育,引導政治認同。
例如復習必修2第二課“公民的政治參與”一課的教學主題是公民的政治參與:公民的政治權利,參與政治的方式、意義及參與政治的原則。本課蘊含的學科核心素養是:公民的政治權利—身份認同,依法行使政治權利—法治意識和理性精神,積極有序地參與民主政治生活—公共參與,感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意義和價值—政治認同。
1.2情境建構與問題設置中凸顯核心素養
復習課比新課內容多綜合性強難度大,炒冷飯很無趣,學生缺乏參與熱情。如果選取合適的素材,聚焦教學主題設置梯度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從而把復習課的劣勢轉化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優勢。
復習必修2第二課“公民的政治參與”一課是以楊舒平在美國的畢業典禮上演講內容為素材,創設情境,設置探究系列活動:(1)楊舒平說“中國沒有言論自由,美國才有言論自由”,事實的確如此嗎?(2)昆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100%,楊舒平卻說在國內(昆明)每天出門都要戴口罩否則會生病。因而演講后激起公憤被人肉搜索,這給我們什么啟示?(3)國內霧霾嚴重,中國公民有權表達不滿嗎?如果有,可以通過什么方式或途徑表達?(4)如果你在海外留學應邀做畢業演講,你會怎么表達對國內空氣質量的憂慮?(5)目前國內一些地方空氣質量的確比較糟糕嚴重影響居民身體健康。想呼吸到香甜清新的空氣,我們能做些什么?這些問題把整課主干知識串起來,目標指向法治意識和理性精神,公共參與和政治認同等學科核心素養。
2實施教學設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良好的教學設計有助于有條不紊地完成教學預設。教學,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塑造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借助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觀察、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關注國家與社會發展,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作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承擔社會責任,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和家國情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落實本課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即法治意識、理性精神、公共參與、政治認同。
3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中的復習課教學實施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互動,課堂教學中可能存在諸多無法預測的事件致使教師難以按照預設上完課。這些無法預見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意外事件是課堂生成性資源。利用教學智慧用好生成性資源,處理好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根據課堂生成的具體情況重組課堂,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3.1師生合力拓展生成,培育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
復習按勞分配的意義時,一個學生質疑并表示按勞分配不能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理由是環衛工人工作又臟又累時間長工資卻最低,所以按勞分配不能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此言一出同學便分成兩大陣營:贊成者“環衛工人多勞卻不能多得不公平”;反對者“價值決定價格,環衛工人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低所以工資低是公平的”。課堂變成辯論賽了!盡管觀點稚嫩,但過程異彩紛呈,學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你來我往的觀點碰撞與思想交鋒中不斷深化認識。為促進學生發展,多維度多視角認識環衛工人工資低的原因,整合學生合理看法與疑問困惑,調整教學內容:把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現狀及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舉措等內容提前,為此給學生提供一組探究素材:我國居民收入在GDP中占的比重近20年來呈下滑趨勢;我國最低工資是我國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為58%),是我國平均工資的21%(世界平均為50%);行業間收入差距大。師生共同討論達成共識:從勞動力價值的角度來說環衛工人成長耗費的成本少勞動技術含量低所以工資低有道理。從國家層面來說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國不富故民不富,所以環衛工人工資低;實質是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居民收入在GDP中占的比重偏低,最低工資定位太低僅為平均工資的21%占人均GDP比重偏低。從社會層面來說是因為用人單位(國家或企業)公平意識匱乏,職業平等觀尚未形成共識,不重視環衛職業不尊重體力勞動甚至歧視體力勞動。收入與勞動的數量質量及其辛苦程度應當正相關,提高環衛工人的工資,是對環衛工人付出的認可對其勞動的尊重。尊重環衛工人及其勞動需要完善分配制度,調整分配政策外,我們可以為這些環衛工人做些什么?本節課的生成超出原有的教學預設,但拓展內容聚焦本課題主題收入分配而升華了教學主題。正面引導學生以理性的態度感觸真實的社會脈搏,彼此分享對生活、生命體驗,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參與意識,自覺擔當社會責任尊重關心幫助弱者,這樣增加課堂厚度提升課堂高度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提升至關重要。學生在政治復習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但理性思維和道德情感會對學生有深遠持久的影響。這正是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追求。
3.2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增強政治認同提升法治意識
復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時很多漢族學生提出:少數民族同學高考可以加分,這對漢族同學非常不公平,法律面前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族平等知識。如果把這三方面的知識系統講解一下,學生雖然無法反駁,內心仍然堅持“加分政策對漢族學生是不公平的”:假如兩個同學高考分數相同,而少數民族同學可以加20分,高考一分擠掉上千人,漢族同學很可能被淘汰考不上大學,加分政策關乎學生的切身利益,如何點撥學生思維障礙說服學生?關注過程還是結果?如何引領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事實勝于雄辯,選用2則真實而具有說服力和震撼力的具體事例消除學生的迷惑:第一個事例幾位貴州山區的少數民族婦女去縣城,看到漂亮的布想買回去做衣服。于是問刀(民族語言即布)怎么賣,賣布的人聽不懂,交易自然無法完成,與漢族的日常溝通交流都有困難,少數民族同學用漢語學習表達思想比漢族同學困難多了吧?因為起點不公平,所以給少數民族同學加分是追求結果公平。第二個故事是我的故鄉廣西桂林全州(漢族)教育在廣西曾經是首屈一指,高考上線錄取率比較高。廣西的重點大學廣西大學有很多全州學生,其他地方的同學說廣西大學簡直是全州人辦的,似乎該改名為全州大學,在廣西大學要學全州話生活才方便。廣西是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同學加分并不影響漢族同學在學習方面的優勢。所以少數民族同學高考加分正是民族平等原則的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不是立法上的平等,而是法律適用平等。學生出現認知誤差,需要教師以自己的課程理解力,理性把握國家政治生活基本要義,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活動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為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點贊;及時提醒糾正學生認知偏差思維誤區,增強學生政治認同度,提升法治意識。
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政治復習課中實施學科核心素養路徑探究,把核心素養融入課堂教學,既是落實樹德立人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學生順應學習型社會發展趨勢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客觀要求。政治復習課中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潘巧秀(1977-),女,漢,廣西桂林市人,教育碩士,安順西秀區高級中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道德教育;俞水欽(1989-),女,貴州安順人,二級教師,安順西秀區高級中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道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