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華
【摘要】面對新高考備考中的種種不確定性,備考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戰斗,是師生共同的事。而且學生的主體性意義凸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才能使高考備考具有生命力。
【關鍵詞】新高考 學生觀 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5-0093-01
距選考還有四個月的時間,選考政治復習才正式拉開帷幕。時間緊迫,備考的方向又不甚明朗,如何有效、高效的復習擺在了師生面前。這種情況下,備考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戰斗,是師生共同的事,備考的成功就在于把教師的想法轉變成學生的想法。基于此,讓學生參與進來,與他們一起面對備考中的種種困惑,一起協商備考對策:
第一,在復習內容的安排上。一般來說,必修四《生活與哲學》學習用時較長,基礎扎實,這本書就以套卷練習帶動復習。這樣,用四個月的時間復習經、政、文三本必修,壓力驟減;在復習節奏的掌控上,可以以進度取勝,快馬加鞭地用四個月復習完這三本書。但如果學生的掌握程度不盡如人意,就要放緩節奏。是要復習進度還是掌握程度,當然選擇后者。不為復習而復習,即在漫長的備考路上,講解、練習、試題是載體,謹記復習的目標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提升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分兩次選考的新高考顯然不適宜采用老高考的三輪復習法。為此,在復習方法的選擇上,應整合原來的三輪復習法,即在備考的過程中,既突出原來一輪的全面以備考客觀題,又注重二輪的體系以備考主觀題,還要每周一練三輪的套卷練習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每周一次的套卷練習既可以讓學生的知識點滾動起來,又可以不斷矯正我們的備考復習方向。鑒于新高考主觀題的設問視角已由宏大轉為微觀具體,相應地,新高考的復習要摒棄原來那種宏大的單元筆記整理方式,而是采用以課為單位剝洋蔥式的層級體系整理方式,即課題-框題-目題-問題。同時,把所有的問題放在體系中去掌握、去背誦,這樣才能在做題中把問題與設問銜接上,而像以往那樣單純的整理幾十個必背問題是不符合新高考的設問要求的。整理好體系只是學生應對主觀題的第一步,背誦才是把整理的體系落實的關鍵,背誦的要求是背全、背準和背熟。而對于背誦,學生往往有畏難情緒,教師首先緩解這種情緒,然后再講述背誦的重要性:課本知識本身的準確、簡單和清楚以及主觀題答題的學科術語要求。最后,唯有一道題一道題的積累,才能實現知識點的靈活運用,才能給學生的能力提升留足時間和空間以實現科學、規范的答題。
同時,新高考79分的客觀題的格局有了“得客觀題者,得高考”的說法。新高考客觀題細小化的新特點,使知識之網編織的足夠大才可以把細小的知識點一網打盡,所以泛讀政治課本才是應對之道。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不是考學生對知識點會不會,而是熟不熟。唯有集中強化的刷題,才能提高客觀題的準確率。
第三,高考是一場體力、智商、情商等的綜合考驗,如若想看到學生在他們人生的第一場戰役前篤定的樣子,篤定是需要實力、備戰高考的情懷和格局作為后盾的,而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引導。考試前三天是檢驗他們會不會學習的最好契機,若這幾天他們在查漏補缺,說明在平時的學習中他們是善于盤點總結的。若他們眉毛胡子一把抓,覺得什么都該看,那么他們就在學習上考慮得太少,他們的學習是存在問題的,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以前的學習習慣中抽離出來;要做個“賣油翁”式的學習型選手,“無它,唯手熟爾”,以你們對知識的熟練掌握程度把別人易錯的題做對是成為考場上的贏家的前提。一個學習型的選手,是善于借力的,善于發現并內化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好的學習方法的;是善于把潛力轉化為現實的,他們若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百分,那就在專注的做百分學生應該做的事;遭遇挫折和難題,他們認為這是對耐心的考驗和較量;在備考思想工作方面,關于“有用”的界定是我們師生的持久戰,在復習的不同階段,我們都在爭論:復習什么是有用的,怎樣復習是有用的。有些學生在復習中另起爐灶就是對于有用有著和老師不同的理解, “小白兔理論”可以有效緩沖了這一現狀:你這是第一次讀高三,你按自己的方式復習就是在拿自己的前途試驗,你要想想自己是否試驗得起。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心靈震撼另一個心靈”。備考高考是師生共同講的一個故事,有悲有喜,出現問題就解決問題。故事的圓滿結局需要師生良性互動,而且唯有學生真正動起來,才能使高考備考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陳世華.新高考 新變化 新導向[J].高中生學習,2014 (7).
[2]李娜,高倩.淺析新高考改革[J].求知導刊,2016(8).
[3]戴家干.新高考改革的思路[J].開心素質教育,2015 (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