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摘要】自主學習與傳統被動學習方式相對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進一步深入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文章圍繞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展開了討論,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實際,詳細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師如何轉變思想,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這一目標。
【關鍵詞】高中地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素質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成為眾多教師關注的重點。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大勢所趨。
一、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逐漸深入,高中教學體系有了一定的改變。但是教學方法仍然滯后,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其主觀性也沒有發揮出來,自主學習狀況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多個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
首先,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長期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已經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做作業,而并沒有意識到該如何結合自己的學習狀況制訂完善的自主學習計劃。畢竟教師的學習計劃是針對所有學生而言的,并沒有針對性,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也就是說,只有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雖然課堂教學模式一直在創新,發展,但是教師仍然忽略了從學生角度出發,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使其能夠充分依靠自己的主觀性、思想進行學習。而且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進行自主學習,只是一味地趕作業。
再次,外界因素的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創造力,但是仍不會自我管理,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無法開展自主學習。例如容易沉迷于游戲,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導致上課精力無法集中;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陷入早戀的漩渦無法自拔,無心專注于學習等。從中能夠看出,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并不樂觀,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若要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高中地理教師就應當重視從多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對自主學習的認識,并創新教學。
二、高中地理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學生只有具備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從行動上實踐自主學習,最終獲得自主學習能力。若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要轉變傳統的師生理念、教學理念,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并以學生為主體。這也正是新課改所強調的。
首先,教師要重視創設具有自主學習氛圍的課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自主學習活動中。
其次,教師要重視“授之以漁”。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學習方法的傳授。這樣即便學生具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也會因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喪失自主學習興趣。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融入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懂得怎么做,如何做。
再次,教師要重視增強學生的自控力和自信心,使其能夠勇敢地投入到自主學習活動中。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各種學習活動來實現。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其都能夠積極投身到自主學習中。總的來說,高中地理教師應當重視先樹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而后再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其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充分運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而獲得一定的學習能力。因而,高中地理教師應當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應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情境的生動性、趣味性,真正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到有關地域風俗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圖片向學生展示,以便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相比傳統的口述式教學方法,這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其次,教師應當重視增加實踐機會,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從而逐步達到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再次,教師應當結合地理教學內容,創設能夠運用自主意識解決問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
例如在“人口數量變化”一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具體方法是在課堂的開始先出示兩種圖片:一張是世界60億人口日的最后一個寶寶,另一張是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與此同時,提出問題: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關注?你從中看到了什么問題?這樣兩張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的圖片能夠刺激學生感官,引發學生思考,最終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完成課堂導入環節后,為了進一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還可以趁熱打鐵,創設合作探究活動,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從中能夠看出,若要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就要轉變教學理念,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并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習慣后,才能夠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而教師應當重視從課堂教學入手,采用合理的方法實現這一目標。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在新知識的自主預習中,學生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而且學生通過預習,熟悉教學內容,能大致找出預習內容中的重難點。這樣教師再講授新知識,學生便能夠很快理解教學內容。endprint
其次,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復習習慣。學生在自主復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并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使得學生無論在預習還是在復習中都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高。
例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一節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并理清文章的主要脈絡。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內容設置一些預習問題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如概述流水侵蝕、堆積地貌的形成原因。這樣以問題帶動預習,更能激發學生思考,并真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要重視健全長效培養機制,堅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從而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實踐出真知,學生只有具備足夠的學習機會和空間,才能夠獲得自主學習能力。因而,高中地理教師應當重視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尋求問題的答案,或者給予學生質疑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在不知不覺中最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一節中,教師可以先和學生討論“周圍環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而后繼續提出問題:地球上的各種水體是孤立存在還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是聯系的,你能說說它們是如何發生聯系的嗎?然后教師展示《水圈的構成圖》,并要求學生用結構圖描述水圈的主要構成。這樣便能通過討論、讀圖思考等方式,讓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接下來,教師還可以繼續進行讀圖分析訓練,讓學生通過圖片總結規律,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水循環知識。可見,問題式探究活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應當加強對學生的評價和指導。畢竟只有在自主學習時,學生才能夠真正了解到自己的想法,才能夠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評價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我,不斷改進自主學習方法,最終創建一套符合自己學習狀況的自主學習體系。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重視創設實踐機會,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適應時代發展,教師應當重視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健全長效機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靳蒙蒙.元認知策略訓練在高中地理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中的應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2]李瑩.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15(10):63.
[3]高會榮.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8):116.
[4]何曉艷.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106-107.
[5]桑琳,付金朋.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學周刊,2013(22):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