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隆+吳小燕
【關鍵詞】 音樂教學;會師中學;器樂教育;教育模式;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069—02
中國音樂自三黃五帝時期就形成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局面,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不僅有崇拜天神的功能,也是華夏先民們的精神圖騰,還體現了先民的情感表達和娛樂境界。這是音樂給予人格培養的重大責任。孔子在確定“六藝”時,把“樂”排在第二位,就是體現音樂的社會功能,達到為“禮”服務的目的。成功的音樂教育不是創造出一鳴驚人的物質財富,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功用。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有著觀念的不斷轉變、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教育技術與手段的不斷創新等客觀現象,教育者需要以理性的思維和研究手段去探究感性的藝術世界。當今的學校音樂教育,不僅僅是音樂知識的傳授,更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控制的重要因素,而且用音樂為中小學學科教學插上翅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甘肅會寧會師中學是一所貧困縣中學,它不僅未將音樂教學視為可有可無的邊緣課程,而且以器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導引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省內外的中學也不斷去學習取經,還出現了家長和學生擠破頭想進入音樂實驗班就學的現象。一所學校把音樂教育抓得有聲有色且達到良性循環的勢態,這是音樂賦予中學教學的快樂理念之特色,給其他學校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一、會師中學創新器樂教育機制
會寧會師中學是在該縣大力發展學校教育過程中創建的初級中學(1985年),現發展為擁有2100多名學生及150名教師的規模。不到30年的建校史,這所普通中學的音樂教育已走向世界。
(一)在困境中求發展,建立實驗班管樂團。在確立了“以美促智、以藝修德、提升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理念后,會師中學嘗試通過音樂教育來喚醒人生命的潛能,喚醒人的智慧和創新熱情,從而達到更好地發展人、成就人的目的,逐漸形成了“藝術引領,文化育人的辦學思路”。為了實現“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及辦學思路,學校把藝術教育作為辦學特色并在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中貫穿實施。建立管樂團是第一舉措,這一舉措不僅需要學校管理層高屋建瓴般的特色構想,而且還需要廣大教師的認同感和全部學生的接受力,更取決于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度。
學校實驗班管樂團的建立是一個復雜而曲折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受制于師資、經費、樂器設備的嚴重匱乏,更為棘手的是老師和學生對這一載體有質疑,甚至抵觸,家長和社會也進行嚴厲的抨擊。 2012年8月在創建藝術實驗班時,還遇到以下問題:
1. 師生對其不能正確認識。升學率決定學校的優劣是傳統的社會大氣候,老師為分數而戰,學生似分數如生命,老師和學生都認為花大量時間練習樂器會影響正常教學。老師抵觸,班主任堅決反對,學生們更覺得是負擔;2. 沒有專業的教師。學校僅有的3位音樂老師也不可能對管樂樣樣精通,甚至連吹響都做不到;3. 購置樂器沒有經費,聘請校外管樂教師的經費更無著落。
但就是在這樣舉步維艱的窘境下,會師中學的實驗班管樂隊起步了,面臨“四面楚歌”的吳泰祥校長帶領一班人還是挺過來了。起初只有20人報名,經過校長和指揮的游說,由57名“樂盲”湊成的中學樂隊零起點,起步后的排練是專業人士不可想象的。當得知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非常擅長音樂后,吳泰祥為孩子們創建了“愛因斯坦樂團”。因為沒有合適的訓練場所和樂器,于是他變賣了自己的房產給孩子們買樂器。而唯一一位曾學過基本樂理知識的老師杜正權則接下了教孩子們演奏的艱巨任務。
從2012年創立至今,愛因斯坦樂團穩步發展。2013年初,會師中學管樂團應邀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第二屆“奧地利中國藝術節”系列活動,并在金色大廳舉行專場演出,受到了當地音樂愛好者的熱情贊揚,被媒體稱為“板凳上敲到維也納”。2016年9月3日,校長吳泰祥和副校長杜正權獲得了國際“艾薩克·斯特恩獎——人文精神獎”。這一奇跡只有學生和指揮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有想法沒辦法”的現實的確尷尬,但任何事情只想不做那必然沒有好的結果。會師中學現象就是以“音樂”為鑰匙,以班組團建制樂隊為“試驗田”,尋找學校教育及管理的新模式。一個非音樂出身的老師、校長能有這般作為,值得中國教育鄭重思考。
(二)創新本校教育觀念
1. “殺毒軟件”說。猶如網絡從2G升級4G一般,一些不良信息、網絡垃圾無孔不入,而學生對此卻嚴重缺乏辨識能力。因此,會師中學用音樂作為“殺毒軟件”,不僅用音樂占有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以音樂規范培養學生包容、樂觀、豁達的情懷和團員親如兄弟、團結拼搏的精神。讓學生通過音樂學習和舞臺表演獲得成就感,擺脫不良因素的影響。
2. “愛學習,能考試”說。就成績抓成績導致厭學,這樣只能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書呆子,使學生都成為考試機器。因此,會師中學就以“愛學習,能考試”來引導學生,“愛學習”是指賦予愛的學習,即學會感恩、包容、愛物、愛文化、愛書籍,樹立“我是誰?我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的獨立意識,學會告別過去,面向無限未來,解脫為考試而學習的封閉系統,學會發散思維,從而達到會考試、能考試的良性循環。
3. “陽光課間”說。會師中學的課間、課外活動不再是傳統的課間操、體育活動,而是藝術化的各類活動,如舞蹈形式的呼啦圈、毽子舞、碰碰球、跳繩及民族舞,形成“班班有特色”、“學生自編自演”競爭、觀摩、快樂的局面。學生全身心的投入真正起到了消除疲勞的效果,甚至讓學生體會到了失敗的感覺。這種體育活動藝術化的形式,有助于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幫助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
4. “晚讀磁場”說。會師中學的晚讀是在晚自習之前在操場進行的,全校學生參加,管樂團的學生在場中央,首先演奏一首樂曲。之后,學生們再進行1小時的讀書活動。如此做的目的:一是讓音樂成為學生自習的磁場效應;二是給管樂班的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三是讓其他學生體會精誠合作的集體意識及團隊精神。endprint
二、會師中學的器樂教育新模式
會師中學不僅對管樂團的學生進行較專業的音樂教育,而且把音樂滲透到學校教學、活動、育人的各個環節,這應當是音樂教育家及中學教育研究者、管理者都應深刻研究的現象。
1. 以年級為樂團建制。由于學生的流動性和管樂基礎的差異性,確立年級樂團的建制可以固定學習、演出3年。在短短3年里,學生不僅接受系統的管樂學習和訓練,而且還能夠達到演出、參賽的層面,實屬奇跡。
2. 爭取各種演出實踐活動。音樂學習重在實踐,學生不僅能從中獲得實踐經驗,而且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確立和提高,達到以演帶練的效果。
3. 讓音樂滲透到各科教學中。會師中學已形成音樂進所有課堂的程序并受到各科教師的廣泛使用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如,把各學科的知識點編成順口溜,配上音樂節奏或學生熟悉的歌曲,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接受知識。將其他課的知識點以音樂“數來寶”的方式引入課堂,與奧爾夫教育理念完全吻合,不僅達到了普及音樂教育的目的,更是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
會師中學管樂團先后建立六個團,從2012年8月始建的一團57人到2015年的四團(145人)、五團(184人),人數逐年劇增,且熟練的演奏使學生獲得相當的自信,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2014年全體團員均考入縣一中。一中學生張權在采訪時說到:“最懷念在會師中學的學習時光。音樂學習不僅是愛好,更重要的是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的樹立。”采風樂團指揮杜正權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從五線譜學起的鄉下孩子,如今不但是打擊樂的主力選手,各科成績也穩步上升,從入學時綜合第二名,牢牢雄踞霸主位置。”
三、會師中學的器樂教學對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的啟示
當會師中學大力開展藝術教育并取得優異成績時,人們不禁要問,小升初的生源如何?中考情況又如何?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升學率如何?在以應試教育為主的今天,社會對學校的評價體系沒有發生根本轉變,家長們也把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寄托于孩子身上。家長試圖通過各種途徑,以走后門的方式把孩子往重點中學擠。但是會師中學的做法給了社會滿意的答案。
我國音樂教育課程標準提倡多元化互動式的音樂教育理念,中學生在接受音樂的多元化教育時,應批判地思考整個世界不同的音樂和音樂家,形成全球性的視野。演奏音樂能夠拓寬人的聽力基礎,獲得多重樂感的思維習慣,使人的思想更加開放。要使中學音樂教育促進學校教育的全面發展,而把音樂僅僅作為一門課程是無法達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個性以及對文化課的學習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應,這才是音樂課的開設目的。不是培養專業音樂家的說法已重復許多年,但許多學校及教育部門把音樂教育作為人格培養的做法永遠落不到實處。
統一模式的單項思維對人的智力和思維方式是萬不可取的,對文化和科技的掌握起不到任何促進作用。會師中學的“殺毒軟件”說、“愛學習,能考試”說、“陽光課間”說、“晚讀磁場”說及學生和家長都躋身管樂團班的現象,對我國新時代中學音樂教學及教育是一個良好的案例。如果我國的中小學把音樂教育變成推動各學科教學、學校管理和學生人格形成的巨大磁鐵,必然會產生龐大的磁場效應。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