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華
摘要:數學概念課教學是初中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初中三年概念較多,教師通過怎樣課堂教學,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呢,本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即,數學概念要關注形成背景,讓學生從現實生活情景中感悟;在概念的教學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概念的螺旋上升逐步剖析數學概念,揭示其本質,讓學生感受概念的實際應用等,簡要介紹了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進行初中概念數學教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概念教學;基礎地位;創設情境;概念背景
一、教學中要清楚概念的基礎、地位和作用
這樣講授時就能主次分明,輕重得當,為實現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平面直角坐標系一節是學生學習和研究函數的起始知識,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研究數形結合打下基礎,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掌握好本節課的內容對初中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這一節課很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師把重點放在逐步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上,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與探究活動發現問題,進而進行大膽猜想。本節課我先問學生:平時在確定平面上物體的位置是用哪些方法?舉兩個我們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幾位學生講講自己的具體位置是幾排幾號,規定黑板前面橫的為第一排,門口進來豎的為第一列。把書中引例某市旅游景點示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請同學們把圖中的“玉泉”“靈石塔”的位置如何用有序實數對表示?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領會到準確快速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老師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在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動手畫,同桌相互檢查,歸納出要注意的地方。讓學生通過動手畫圖的過程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大膽猜想,準確表達,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
二、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1.講解故事,引出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概念適當引入一些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講無理數時,我指出圓周率其實就是一個無理數,并向學生介紹了劉徽,祖沖之所做出的世界性的貢獻,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接受了這一新的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動手實驗,引出概念。在講解新概念時,我改變了自己講、學生聽的傳統做法,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從實驗中抽象數學概念。例如:講授圓的定義前,我讓學生準備好紙板、圖釘和繩子等工具,課堂中引導學生利用這些工具畫圓,使他們認識到圓上各點到圓心的距離處處相等,從而順利地歸納出圓的概念。
3.設計問題,引出概念。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出發,創設問題意境,讓學生對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例如:我們知道平面幾何中用數學量“距離”來刻畫兩平行直線間的相對位置,用數學量“角”來刻畫兩相交直線間的相對位置,那么用什么來刻畫兩異面直線的相對位置呢?“角”和“距離”?很容易引出課題。
三、巧妙解釋概念背景
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重視教學情境的引入。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可從生活實例、知識經驗方法引入,學生容易明白為什么學習概念。概念的背景引入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1.從身邊事物觀察入手
通過生活中具體的實物、模型、圖表等,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建立新概念,揭示概念的背景和實際意義。例如“三角形”概念教學,引出概念之前,學生列舉生活中三角形的模型實物“三角板、三明治、屋頂、自行車架”等,讓學生利用作圖工具畫出實物,得知三角形是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連接所組成的圖形。類似的概念引入例子還有:正負數的概念、圓的概念、兩平行線的概念等。
2.從具體到抽象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對學生來說很難接受其中理念,我們要從具體事例入手。例如“單項式”概念,設計下列問題:(1)邊長為acm的正方形周長。(2)每件a元的上衣,降價20%后售價是多少元?(3)一輛汽車的行駛速度是vkm/h,th行駛了多少千米?(4)數n的相反數。學生列出式子并說出式子所表示的實際意義,觀察式子的共同特點,教師適當提示從式子包含的“運算”來觀察,發現式子的共同特點都只含“乘法”運算,即都是數或字母的積的形式,像這樣的式子稱為單項式。教師補充單獨的一個數或字母也是單項式。
3.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
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引入,減少學生對知識的混淆,讓學生盡快過渡到新概念的學習中。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設計具體例子讓學生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學生了解“元”是未知數的個數,“次”是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一元”是只含一個未知數,那么“二元”就是含有兩個未知數,都是一次的整式方程。
在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面向全體學生,逐步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認真對待數學概念教學,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我們就能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吉佩寬. 《淺談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幾種方法》. 《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
[2]褚海濤. 《淺談初中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東方企業文化》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