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釗
【摘 要】 當會計標準被肆無忌憚地違背和破壞或不履行而無人采取行動時,會計標準則仍然只是紙面上的要求。現行會計標準如果不能被有效地貫徹和執行,就更不用說實現會計的國際協調和國際可比性。對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的我國而言,在會計制度設計方面,既要借鑒國際會計標準,更應注意我國的實際清況。
【關鍵詞】 會計標準 實施 現狀
一、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
會計信息失真首先與制定的會計規則的質量相關,但即使會計規則的質量再高,也只有得到有效執行才能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故會計信息失真又與會計規則的執行緊密相關。會計規則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無外乎以下兩種情形:一是會計規則執行人故意違背會計規則的尋租行為;二是會計規則執行人由于客觀上的原因在會計規則的執行上存在偏差。
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契約的不完備性,不能完全明確說明人力資源所有者在什么情況下干什么、得到什么以及負怎樣的責任。人力資源所有者對企業剩余總是握有相當的“自然控制權”(張維迎,1996),人力資源所有者的決策很可能讓自己受益而使其他利益相關者受損。會計信息不僅是利益相關者進行利益分配的依據,同時也是其他利益相關者考核經營者的經營管理封績的依據,顯然,經營者必然存在違背已有的會計規側而披露虛假會計信息,以使自己受益的動機,這種動機決定了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的存在。
二、會計披露的大致現狀
周勤業等(2003)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與投資者信息獲取的成本效益網上問卷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費用呈逐年上升態勢,投資者為獲取公開信息所負擔的費用較多,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自身縱向對比,我國的會計披露實踐有所進步。
劉芍佳(2002)從經濟和財務兩方面對我國上市企業進行分析發現,由于造假成本較低,大量的耗值企業充斥于資本市場。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高度嫌疑面達上市企業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還有更多的逃過了監管者的眼睛。肆無忌憚的會計造假意味著我國會計標準的實施存在較大的缺陷。
平新喬、李自然(2003)揭示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購買獨立會計原則”事件發生的區間,是稽查概率、懲罰力度及證監會規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資資格的一個函數。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會愿意讓中介虛報,也并不是所有的中介都愿意為上市公司虛報。虛報作為一種納什均衡,一般發生在證監會規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資資格附近的一個小區間內。這實質上涉及到整個上市公司的樣本質量,會計與資本市場監管體系中的激勵與懲罰機制。
我國會計信息披露顯然高估了投資者的需求能力與理解能力。會計信息的分布極不均勻,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大、中、小投資者信息擁有量上的不平衡。強制性信息披露可以解決上市公司的信息壟斷問題和中、小投資者的信息劣勢問題,但一些投資者的過度要求披露則損害了上市公司利益,而事實上許多投資者對披露信息的閱讀局限于描述性信息,對專業性財務會計報表閱讀程度較低個人投資者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是定期報告、經驗直覺和技術分析,而機構投資者則更多依靠專業性調研報告;個人投資者最關注企業現時的財務盈利能力,而機構投資者較關注企業的成長性。可以說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是外部利益相關者關注的焦點,直接影響著資本市場信念。
三、會計監管者的努力
根據會計法規定,財政部制定發布了“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規,“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年由國務院發布進一步明確了會計監督的法律程序、依據等法律基礎。
經修訂后于200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其第四章“會計監督”共有九條,分別規定了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單位負責人、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職責和權利,發現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不符時的處理,對違法會計行為的檢舉,注冊會計師審計,財政部門的監督,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監督檢查部門和人員對會計資料的保密義務,對監督檢查的配合等內容。
《會計法》這里所說的“會計監督”是廣義的,它既包括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即內部會計監督,也包括中介組織、有關政府部門對單位會計工作的監督,即外部會計監督。例如第三十三條寫道“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前款所列監督檢查部門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依法實施監督檢查后,應當出具檢查結論。有關監督檢查部門已經作出的檢查結論能夠滿足其他監督檢查部門履行本部門職責需要的,其他監督檢查部門應當加以利用,避免重復查賬。”盡管規定得還是比較粗略和籠統,但至少明確指出了對會計披露監管的各個主體。本條內容是本次修訂新增加的,其目的在于針對由有關政府部門實施的外部會計監督,對相關的監督檢查內容、程序等做出規定,以便規范針對單位會計資料的各種監督檢查活動,明確各監督檢查部門的職責和義務,避免出現推誘和扯皮現象
在我國,通常將會計標準的實施與會計管制不加區分。會計標準的實施不外乎強化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的會計監督制度,發揮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以政府監管為主導、以行業自律為從屬三位一體的整體功效,界定財政、審計、證券、金融、稅務、會計監管的職能和范圍,加大對會計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等。表面上看,這是個比較完整和無懈可擊的會計監督體系,也正是眾所周知的現存體系,但為何會計造假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這一體系是否全面、有邏輯性、切中要害,是否能有效地實施會計標準和治理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并廓清會計域秩序,值得深入分析和繼續觀察。
會計標準的實施是我國目前會計法制建設中最為薄弱的一環。《會計法》規定了由財政部負責會計法實施,對各會計主體進行監督,但這種會計監督主要是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來進行的,尚未建立起系統化、規范化的實施機制。我國行政主導型的會計法實施路徑有別于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司法型路徑,《會計法》的實施目前主要著眼于整頓會計工作秩序,治理會計信息失真,處罰違法單位與個人,是種典型的執法活動。而且,監管者被“俘獲”的可能性也較大,特別當監管者同時又是部分被監管者的利益代表時,這在我國表現得尤其突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