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潔萍??
摘 要:隨著學生體質和健康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導各中小學加強措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發展。2014年,教育部又啟動實施了中小學心理健康特色學校爭創計劃,樹立先進典型,推動中小學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路小學是海珠區第二所被評為廣州市心理健康特色學校的小學,學校在“書香學府 知行合一”辦學理念指引下,根據“知行”品質特征,形成了“和悅共進、相融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借助心理學理論支撐,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積極的參與體驗中,盡享成長和成功的愉悅。本文主要闡述學校體育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和在體育活動中如何運用有效措施提高學生心理品質。
關鍵詞:體育活動;心健康;成長
一、 加強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生命在于運動。在小學階段,進行有計劃、有組織,針對性的開展體育鍛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和身體各機能的發育,促進身心全面發展。人體在從事體育活動時,各器官系統的新陳代謝得到加強,這對兒童身體各器官是很好的促進。小學生能經常到戶外參加體育鍛煉,紫外線照射增加,可以使皮膚中的麥角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有利于鈣和磷的吸收,保障制骨原料的供應,有利于骨骼發育。而跑步和跳躍活動能使骨骼受到一定的刺激,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骨質的發育。經常鍛煉,人體肌肉組織的纖維會變粗,肌肉中的血液循環和供應較好,肌肉會越來越粗壯。肌肉活動增加,能對神經系統起到一定的強化和促進作用,使神經系統發育更為完善。體育鍛煉還使身體各器官與神經系統聯系加強,改善肌肉與神經系統之間的協調能力,不斷增強神經細胞的活動靈活性、均衡性和活動耐久力,能為兒童少年的身心發育打下堅實基礎。
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健康的身體是健康心理的基礎,健康的心理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學生加強體育鍛煉,體質得到增強,這是身心發展最堅實的基礎。
二、 參加體育活動,將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中日新月異的變革和競爭的日趨激烈,社會價值觀的沖擊等,人們普遍存在著各種心理壓力。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社會因素的錯綜復雜,家庭因素的點滴變遷,都容易使他們產生各種心理動蕩。特別是“獨生子女”、“富二代”、“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群體,尤為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困擾著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例如,自我、自私、自卑、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個性情緒化、交往障礙、青春期困惑和升學焦慮等問題,都需要應廣大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活動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通過開展體育鍛煉,可以很好的調節和培養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心理健康。
(一) 體育鍛煉是培養小學生意志品質的有效內容
體育鍛煉時,往往伴隨著緊張、激烈、對抗、疲憊等情緒體驗。這些情緒體驗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勇敢頑強、不怕勞累、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特別是耐力練習尤為明顯。在參與一定難度和險度的體育活動中,學生勇敢、機敏、果斷、頑強的個性會得到發展;體育活動中的競技意識能激發學生不甘落后、勇于進取的拼搏精神;集體項目還可以強化團結協作、集體主義意識。“煉其身,修其志”正是體育鍛煉育人的生動寫照。
(二) 參與體育活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是心理調適和維護的重要條件。人際關系良好的學生,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對很多事物都充滿興趣;人際關系差的學生,容易表現得無精打采、抑郁寡歡,缺乏生活樂趣。體育鍛煉就是能改變這一現象的有效措施。在體育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的增多直接或間接的溝通和交流,自然產生親近感、安全感和互信。體育運動中的遵守規則、服從裁判,努力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尊重觀眾,團結同伴等,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公約意識和團隊精神,增強自身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培養和提高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 體育活動在保持積極心態、調節情緒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
體育活動往往伴隨著強烈而深刻的體驗和感受。例如,成功和失敗感、積極進取和挫敗感、歡樂喜悅與懊惱遺憾、憂傷和憧憬等感受相互交融。這些豐富的情感體驗,在促進學生情感成熟、情感的自我調節等方面作用不可忽視。
體育活動經常能讓學生直接的獲得喜悅和愉快的感受,能舒緩人的緊張、壓抑、不安等心理,有時候還可以減緩某些心理疾病,讓人消除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情緒,達到調適心理的作用。體育活動的娛樂性、趣味性,能讓人心情輕松愉悅,經常獲得并保持這種良好的情緒和心態,可以使學生形成相對穩定的情緒和樂觀開朗的心態,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 利用學校體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策略
首先,要樹立全員心理觀念,學校教育必須通過每位老師去貫徹實施落到實處,因此,教師要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養和心理輔導能力,在學校體育活動中關注每位孩子的心理感受,引導孩子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其次,優化心育環境。一是,物質環境的優化。人在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的環境中鍛煉,會讓人精神爽朗、心情愉悅和舒暢;在寬敞的場館中,專業的儀器中運動,會充滿激情、活力。因此,教師要通過文化氛圍布置、場地規劃和器材設置,讓活動環境充滿和諧、自然而舒適。二是,人文氛圍的營造。人在一個和諧、互助、禮儀相待的群體中活動,會提高人的活動積極性、使人樂于參與,避免焦慮、自卑、緊張的心理問題。例如,每天大課間體育活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在嚴謹的組織和團結協作中,聽著優美韻律的音樂進行體育活動,讓人心情舒暢、活力四射、朝氣蓬勃。
再次,通過不斷豐富學校體育內涵,深化心育教育。不斷豐富體育內容和形式,推陳出新。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保持著濃厚興趣、良好人際、積極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追求。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和內涵深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快樂參與中的到心理滋潤和培育。
結論
體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兩者緊密不可分。隨著我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體育運動成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促進和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將越來越受廣泛的認可。學校要充分利用好體育活動,使體育能夠確實為增進心理健康教育發揮重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