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不斷深入,我國小學教學體系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越發重視。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向生活化發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能規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對自己一言一行進行約束。在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時,應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并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在設置實踐活動時,也應向生活化看齊,在實踐中檢驗學生學習成果。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
一、 引言
自新課改以來,社會各方各界對小學素質教育情況越發重視,因為學生在小學教學階段其品德和性格都處于形成階段,這一時期教學內容對學生智力開發和行為養成方面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幫助提高其社會意識和自律意識,讓其對自身行為進行規范,并幫助學生養成遵守校規校紀和社會公德等法治意識。本文將從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教學中應用入手,討論如何將這種教學模式應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
二、 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生活化
對于《道德與法治》實際教學來說,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有利于幫助教師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其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備課過程中,就應對教材中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并將其和學生日常生活相連接,找出教材內容和生活間的內在關聯,然后根據生活化教學目標和實際教學任務,制定教學內容。
在制定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時,教師應從學生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兩方面入手,小學學生受自身情況制約,其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理解能力。為了保證學生能得到個性化發展,教師應根據教學班級情況和學生總體情況,靈活變動教學目標,及時更改教學內容。
三、 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生活化
(一) 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靈活變動教學內容
在編制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時,為了滿足大多數學生和地區需要,教材內容也難以滿足教師實際教學需求。為了更好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和學校教學特點,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內容進行取舍,不要一味迎合教材設置,致使實際教學情況和生活實際脫離。
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建立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能處于一個較輕松學習環境,然后可以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生、不同情況,選取生活中實際案例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相融合,讓學生在故事中學習、在故事中思考。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理解程度。
例如《請幫我一下吧》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座位情況進行兩兩分組,讓學生模擬教材中情景相互幫助,培養學生互幫互助意識,同時對于學生而言其年齡小,許多時候自身無法表達自身情況,因此教師可以建立學生遇到困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會如何禮貌向別人求助。
(二) 根據學生理解能力,降低《道德與法治》課程難度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受自身情況限制,難免無法理解課程中一些故事背景和課程內容。根據這種情況,教師應將其轉換成學生能理解和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
(三) 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體
為了迎合小學生心理特點,教師必須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進行簡化,讓學生能將課程內容和自身生活實際相融合,在這方面教師在設置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同時,讓學生成為這個情境中的主人公,然后對學生進行不斷提問,通過問題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緊密連接起來,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讓學生能在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中學會如何保護自身人身安全。不僅要培養學生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更要培養學生自我保護觀念。
例如在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置家庭教學場景,讓學生知道在家時不能在家長不在的情況下登高,如果玻璃等制品碎了不能用手撿起,讓學生了解在家中也還是有危險的。并通過生活化教學場景,讓學生知道,如果自己不小心受傷應第一時間告訴家長或周圍的大人,如果是自己在家,就應根據自己受傷情況先做出緊急處理,然后打電話告知家長。
四、 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內容生活化
對于學生來說單純理論教學并不能持續吸引學生注意力,并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想要從根本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實踐自身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
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不要拘泥于教室中,應鼓勵學生走出教室,對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知識。實踐性教學活動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和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也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和良好社會品質的好公民,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可以向學生生活中延伸,讓學生能對教學內容產生深刻印象,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
例如在《家人的愛》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實踐教學向學生生活中延伸,讓學生能理解父母的辛苦、能發現家人對自己的愛,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還在什么地方發現家人對自己的愛了呀?”通過問題讓學生能主動觀察生活。教師還可以將家庭實踐教學延伸至《做點家務很不錯》教學中,讓學生回家后,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體會父母的辛苦,這樣也能更好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家長建立緊密聯系,及時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表現,根據家長反應情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五、 總結
為了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間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并將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同學生生活連接起來,以鼓勵、提問等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總而言之,想要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就必須從實際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入手,進行教學改革,幫助學生建立正確道德觀念和法治觀念。
參考文獻:
[1]肖晨.把握課程方向 適應教學新要求——訪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執行主編高德勝[J].福建教育,2017(35):49-51.
[2]張俊梅.讓活動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例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活動設計[J].好家長,2018(08):128.
作者簡介:
林敏芳,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城關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