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傳統的教學體制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而高中數學難度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弱,學習興趣逐漸喪失,所以,老師需要改變教學思想,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從化歸思想的重要相關內容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化歸思想;案例分析
一、 前言
在整個高中學習階段中,數學是難度較大的一門課程,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大多數學生學習數學非常困難,學習效率不高,長此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喪失,甚至很多學生放棄對數學的學習。如何帶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數學課程教學效率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 化歸思想的重要意義
數學是高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和小學、初中階段的教學不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們年齡段特征進行充分考慮。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意識、創新意識等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夠根據這一學習階段的特點進行考慮,就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化歸思想運用到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帶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解題的樂趣,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從而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和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提高數學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 化歸原則及相關案例
(一) 簡單原則
化歸思想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例如:已知三個數a、b、c(都不等于0),且a+1b=b+1c=c+1a,證明a2b2c2=1。當遇到這樣的一道證明題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不知道從何下手,但是,如果將題進行相應的簡化就容易解決了??梢詫⒃阶愚D化為bc(a-b)=b-c;ab(a-c)=b-a;ac(b-c)=c-a,最后將這三個式子相乘就可以得出a2b2c2=1。
(二) 直觀原則
要將直觀原則體現到數學解題中,就需要學生具備數形結合的能力,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問題通過直觀的圖形表現出來。例如:x,z,a,c都為正整數,x2+z2,z2+c2,(x-z)2+(a+c)2,三組式子中,任意兩組和都大于另一組。從題目上來看,這道題非常復雜,但是,如將這三組式子都看成是三角形的三邊,基于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這道題解起來也就簡單多了。
四、 化歸方法及相關案例
(一) 換元法
所謂換元法指的是將原本復雜或者不標準的方程、函數等轉化成易理解、較簡單的式子,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通常情況下,在數學解題過程中都運用“局部換元法”即“整體換元法”來解決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將反復出現的式子或者是未知條件當作一個整體,將其整體設置為一個變量,通過一個變量的替換來解決問題。
例如:(1)若cosα+2sinα=-5,求tanα;(2)已知α+β+γ=π,求證:sinα2sinβ2sinγ2≤18。這兩道題都可以使用換元法。在解第一道題的時候,設cosα=y,sinα=y,由此可以對已知式子進行替換,即x+2y=-5,在三角函數中我們知道sin2α+cos2α=1,由此可以將這兩個式子聯立起來,x+2y=-5x2+y2=1,通過解方程,就可以得出2x=y,所以tanα=2。
第二道題相比第一道題有一定難度:設sinα2sinβ2sinγ2=t,則t=-12sinα2cosβ+γ2-cosβ-γ2=12sinα2cosβ-γ2-cosπ-α2=12sinα2cosβ-γ2-12sin2α2,即sinα2cosβ-γ2sinα2+2t=0,由sinα2∈R得Δ=cos2β-γ2-4×2t≥0,所以,t≤18cos2β-γ2≤18。
(二) 分解法
在數學解題過程中,使用分解法也能夠將復雜的數學題目簡單化。例如:求數列1+1,1a+4,1a2+7,1a3+10,…1an-1+(3n-2)前n項和。這是在高中階段我們比較熟悉的數列求和問題,但從式子來看,沒有特別的規律可言,因此,在解題的時候,學生們通常都會采用傳統的方法來進行計算,即使花費很多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夠得出正確答案。若使用分解法進行計算,那么就能快速的解答出來。從上述式子中,我們可以將它們進行分解成:1+1a+1a2+…+1an-1,則等比數列的公比為1a,1+4+7+…+3n-2,等差數列公差是3。
等比數列求和:na=1
1-1an1-1a=a-a1-na-1a≠1;
等差數列求和:(3n-1)n2。
最后結果:
Sn=n+(3n-1)n2=(3n+1)n2a=1
a-a1-na-1+(3n-1)n2a≠1。
五、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任爽.中學數學中化歸思想的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2014(15):135-139.
[2] 楊文華.化歸思想方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華中師范大學,2015(22):225-229.
[3] 楊雷,楊宇.新課改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18):116-122.
作者簡介:
聞曉佳,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