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培養高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性,然后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探討了如何在實踐中培養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希望能以此為廣大高中音樂教師提供參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鑒賞能力;培養策略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當下,高中音樂教育也變得日趨重要。就普通高中音樂課程而言,其首要教學任務即是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使學生的音樂素養獲得全面提升。所以,高中音樂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方法,在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陶冶其情操。
一、 培養高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音樂鑒賞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調節自己的情感。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情感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只有調控好自身的情感,才能保障心理健康發展。音樂藝術具有良好的情感調節功能,不僅可以舒緩學生的身心,幫助學生消除學習壓力,還能讓學生內心的負面情緒及時宣泄出來,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其次,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還有利于提升藝術品位。審美教育的關鍵途徑之一就是音樂鑒賞,而其中的核心便是情感審美。進行音樂藝術的鑒賞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使學生的思想、人格與精神都受到積極影響,并促進學生藝術品位的提高。音樂可憑借其強大的感染力,讓學生在受到震撼的同時獲得審美體驗,增強學生的藝術感受力。
最后,音樂鑒賞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是由于音樂的內容非常豐富,可以充分激發人的想象力,讓人迸發出靈感,并跨越到自由創造的世界中。比如一些藝術性的歌詞,就可以讓人聯想到具體的畫面。音樂雖然不具備語言的語義,但卻能讓人跳出概念的約束,為人們提供更多寬廣的思路。
二、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一) 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要培養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便是教學的關鍵點之一。首先,由于當前不少高中生都喜歡流行音樂,所以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尋找到連接民族音樂的紐帶。通過仔細研究可以發現,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有許多相似之處,當教師介紹民族音樂時,可以將類似的流行音樂推薦給學生,引發學生的興趣。比如講到傣族音樂,就可讓學生聽《灰姑娘》這首歌,其前奏中就有一段采用了傣族的音樂。再比如電影《黃飛鴻》的主題音樂,實際上就是蘇南的吹打樂《將軍令》。學生了解了這些知識,就更容易對民族音樂產生好感,其審美趣味自然也能得到提升。
此外,一些流行歌曲也和我國古典詩詞息息相關。比如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即是由蘇軾的《水調歌頭》譜曲而成。還有鄧麗君的《清平調》,也是根據李白的同名詩而作成。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并演唱這些流行歌曲,從中理解我國傳統詩詞的內涵,并記下一些名句。同時也可以采用聯想的方法,將其他一些唱過的詩詞羅列出來,比如《送別》、《陽關三疊》等。還可以把《楓橋夜泊》這首詩和《濤聲依舊》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共同點。如此一來學生便能體會到音樂和詩詞的完美融合,進而也能提高審美品位和文學素養。
(二) 采用多元化教學法
音樂教師可以采用的教學法有很多,比如體驗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個性化教學法等。在采用體驗式教學法時,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能夠進一步了解人生,認識世界。比如給學生播放《春節序曲》,讓學生感受那種歡快喜慶、熱烈奔放的情緒。或是讓學生傾聽《春江花月夜》,讓學生放松身心,流連在如詩如畫的意境中。這樣一節課上完,學生通常還會有余音繞梁之感。
高中音樂課的鑒賞范圍很廣,涵蓋了由古及今的各類音樂作品。但高中生對音樂的認知通常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鑒賞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水平。教師可將聲音、文字、畫面等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處在有聲有色的環境中,引發其學習興致。比如鑒賞京劇音樂時,就可找出京劇表演的片段讓學生觀看,其唱腔旋律、曲調伴奏等一聽即明,學生也很容易理解。
再如個性化教學法,由于每位學生的喜好都有所不同,教師要讓學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發揮出自身的特長,并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例如,教師讓學生欣賞《夢幻曲》,鼓勵學生根據其音樂要素及情緒的轉變,想象出音樂所描述的內容。如果有學生會彈鋼琴,就可讓其當眾演奏;若是有學生會舞蹈,也可讓其跟隨音樂配舞,再由其他同學點評。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后,其鑒賞能力更易得到大幅提升。
(三) 把音樂和文化結合起來
音樂藝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其與歷史背景、區域文化等也有著密切關系。教師引導學生將音樂與文化糅合在一起,能夠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并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音樂和美術、舞蹈結合起來。比如欣賞《大海》這首交響曲時,讓學生觀看《日出印象》這幅畫。或是欣賞《天鵝湖》時,給學生播放《天鵝湖》的芭蕾舞劇。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及舞蹈的欣賞,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的內涵。
其次是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如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這一凄美的愛情故事,并讓學生自主閱讀相關文學作品。再如欣賞琵琶樂曲時,可讓學生朗讀白居易的《琵琶行》:“轉軸撥弦三兩聲”以及“大珠小珠落玉盤”,都表現出了詩歌的韻律以及音樂的動人之處,讀起來能讓學生產生高雅的審美體驗。
最后是音樂和歷史的聯系。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音樂也留下了許多印記。比如《霸王別姬》和《十面埋伏》,雖是兩首不同的曲子,但都展現了楚漢戰爭的情景。再比如《長征交響曲》,便是我國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側面寫照。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也描繪了當時抵抗法國侵略的戰爭場面,彰顯了俄羅斯人民崇高的愛國情懷。學生把這些音樂與歷史相結合,也能從中獲得深切感悟。
三、 結束語
由上述分析可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高中音樂教師一定要掌握好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方法,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以此實現音樂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覃溪.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分析[J].黃河之聲,2016,(22):55.
[2]于歡梅.高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的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6,18(03):154.
[3]劉曙艷.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12):57.
作者簡介:任治宇,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二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