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甫
【摘要】小學是學生學習各個學科知識的基礎階段,為以后掌握更深層的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作為一門科學性與生活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展教學,根據課本中的知識點來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求知的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效率。本文闡述了基于生活經驗開展科學實驗教學的作用,進一步探討優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提供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生活經驗 小學教學 科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160-01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只是依靠課本中的內容進行講解,缺乏實用性與生動性,讓小學生認為科學實驗這門學科很難理解。新課改實施后,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注重于增強小學生的操作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因此,在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要與生活中的經驗相融合,教師從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小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不斷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1.基于生活經驗開展科學實驗教學的作用
新課改的實施重視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擴大小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日常生活技能,在小學基礎教學中加入了小學科學教材,需要老師在充分利用家庭與社會教育資源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科學實驗教學,在教學中讓小學生對科學觀形成初步的認知,探求科學中存在的奧妙。科學的研究在于實踐,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把生活與科學實驗緊密聯系起來,提高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小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觀察、試驗與學習,通過生活中生動、有趣的實驗例子,讓他們養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不斷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在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
2.基于生活經驗優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
2.1結合生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對新鮮事物都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并且具有較強的記憶力。因此,教師在科學實驗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小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更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有效的提高分析問題能力,實現科學實驗知識的掌握。
2.2結合生活激發學生探求能力
在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需要擺脫課本教學的局限性,結合生活中的常見事物,利用生活環境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效率。很多科學常識源于生活,教師要把科學實驗教學充斥于學校、家庭與社會之中,讓小學生感到科學實驗知識就存在于自己生活的身邊,進而激發學生的探求能知識力。比如,在學習“齒輪”一課中,學生在了解齒輪的特點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齒輪轉動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積極回答的氛圍中說出鐘表、自行車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活躍了課堂氛圍的同時,使教學內容也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對科學實施產生興趣,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能力。
2.3結合生活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現在的小學科學教材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教師要利用生活環境的便利性,設置生活化的情境教學,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觀察一杯水的過程中,讓小學生觀察生活中離不開的飲用水,通過手摸、嘴嘗來說出水的特征,最后實現教學目標。通過生活用水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的樂趣,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讓他們逐漸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鍛煉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2.4結合生活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代教育工作中的重點內容,而科學理論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過于抽象,有些理論知識很難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結合生活中的事物巧妙設疑,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在學習“摩擦力”時,教師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上,還要說明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增大摩擦力和減少摩擦力的工具和用品,體會摩擦力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學生在觀察、實踐的過程中學會思考,逐漸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結論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內容是處于初級階段的科學知識,更貼近于小學生身邊的生活,因此,在教學中要以生活經驗為中心,開展素質教育,實施家庭實驗室教學,小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手眼配合能力,在觀察中學會思考,提高小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探索與討論中不斷提升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完成科學實驗的同時,實現整體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明;淺談低年級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游戲的組織[J];當代教育科學;2005年13期
[2]賈東立,李桂林;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優化設計[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