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數學知識的形成,都離不開思維的發展,在探究中觀察、比較、總結規律,從而使思維得到鍛煉和提升。計算教學也是如此。新知的探究離不開學生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老師要做好知識鋪墊,幫助學生架設新舊知識的橋梁,降低學習的門檻,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這才是數學學習的根基,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數學思維
一、 教師的日常計算教學行為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問題
(一) 計算就是練,量變產生質變。
小學教師往往是把口算和計算能力的培養,全交給了“題海戰術”,這不僅僅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了厭倦,認為數學是枯燥的、單一的,其最大的傷害就在于阻礙了學生思維發展,禁錮了一題多解能力的發展,將數學尤其是計算學的僵硬死板。
(二) 一味追求速度和難度,輕視算理。
思維是要靠激發的,有點難度可以,跳一跳要能夠得著。教師不應主張“從難題到難題”的孤立解題,為了數學競賽而陷入大量難題的海洋。一味的大難度計算,不僅起不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反而增加負擔,更談不上鍛煉學生的思維。
(三) 方法單一,不重視一題多解,不重視簡便運算。
學習數學的樂趣就在于思維的碰撞,而現在老師們為了提高“效率”,能多講就自己多講,很少給學生闡述自己想法的機會,這就大大耽誤了學生一題多解,思維碰撞,方法擇優的能力。很多題包含著簡便運算、巧算,但都因教師個人原因而沒有傳遞給學生,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四) 輕視思維分析,導致事倍功半。
很多時候老師對于學生算錯數,就會打一個大大的錯號,分析原因往往用“粗心”兩個字就代表了。至于學生為什么出錯沒有靜下心來分析,到底是算理?還是算法?是計算順序出錯?還是分配律應用出了問題?這樣輕視思維的做題,時效性太差,浪費時間,學生丟失學習計算乃至數學的信心。
二、 如何利用計算教學,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一) 探究悟算理。
我們都熟悉的計算課《兩位數乘兩位數》這節課中,復習前面知識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口算18×5,當學生很快得到答案后,不是立刻去研究下一個題,而是研究這道題當中包含什么樣的數學思維,有什么簡便算法?有幾種算法?除了從個位開始先算8×5=40,再算十位1×5=5這個最最通俗的方法外,很快就有學生能想到可以先算10個5是50,8個5是40,合起來就是90。在這里體現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使用,給學生指引了思維方向。新課環節計算28×15,給學生5分鐘獨立思考時間,看誰的算法多?學生思考依據就是復習題的計算,先算20個15是300,再算8個15是120,一共是420,而不是一味的從個位開始相乘,復雜繁瑣。這樣,學生的學習不盲從,通過知識的遷移,尋求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有根有據,辨別出乘法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的使用情境,為后續學習乘法運算定律奠定了基礎。
(二) 體驗數學計算的簡易美。
學生探究出六種計算方法后,教師不急于評價,而是讓學生逐一分析理解,體會運算定律的使用方法。在體會這些方法算理的同時,比較哪種方法更簡便,如28×(6+9)=28×6+28×9,28×15=28×10+28×5,體會拆分后計算的部分積是整數,更為簡便,或拆分后兩數相乘能采用巧算的方法計算的比較簡便。學生自主思考、比較,得到的體會最為深刻,而且利于學生今后知識的應用。其實看似是在擇優選法,體現數學計算的簡易美,實際發展了學生思維,使數學學習有理有據,找到計算的根源。
(三) 觀察巧計算。
巧計算,不僅僅是用簡算形式才是簡便,而是通過觀察,分析,怎樣計算省事省時,才是簡便。例題教學后,我們可以出示兩道練習題,25×14,13×17,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得出結論,25×14中,兩個因數都能拆成兩數相乘的形式,可以寫成5×5×2×7的形式,也可以寫成兩數相加的形式,25=20+5,14=10+4,然后用乘法運算定律計算。13×17的兩個因數都是質數,只能拆成兩數相加的形式,用乘法分配律計算。通過實踐探索,讓學生自己感受總結乘法分配律與乘法結合律的不同,為今后學習簡算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開闊了學生思維,兩位數乘兩位數可以采用簡算的形式計算,不一定非要采用豎式形式,體現了計算的多樣化。因此,要想數學學習簡單化,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理解基礎知識,在練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萬變不離其宗,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回歸到基礎知識,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小學數學計算看似簡單,一旦探尋到思維的根基就絕不簡單。例如,加減法從加1減1開始,很容易學,但進一步思考會發現,兩個數中一個加1另一個減1,它們的和不變;同時加1或減1,差也不變。于是就有了16+8=15+9=14+10=24,掌握后就能算16+8=14+10=24;32-7=33-8=34-9=35-10=25,掌握后就能算32-7=35-10=25。這樣的計算過程中記憶量減少,推理思維的能力滲入到每一步中,和將來解方程的原理也一脈相同了。我和一些其他老師甚至初中老師談過這個想法,他們也認同,并有人說這樣教每個人學的都很快,很有樂趣,關鍵是不容易出錯,大大提高了對題率。
我看過《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寫的是“感受小學數學的思想力量”,其中說過:“推理是抽象的計算,計算是具體的推理”,這就是所謂的寓理于算思想,與我現在所提倡的思維是計算教學的根不謀而合。一般我們的數學計算教學,算理都是教師講給學生聽的,算法都是統一的,都是從個位乘起,并且不管是怎樣的題目,都用一種方法去算。而在注重思維的數學中,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算法應該是學生自己探索的,規律是學生自己概括的,學生在獲得知識結果的同時,也發展了閱讀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這些重要的能力都是高層次的數學思維能力,當然也提高了對我們教師的要求,敢不敢放手給學生,能不能在備課中多研究,把原本生動有趣的計算賦予它最初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張天孝.與新數學思維.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1.
[2]孫志勇,馬剛.小學計算機教學探微.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6.
作者簡介:田曉光,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育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