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圓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與更新,教育系統的完善變得越來越重要,課堂教學模式與教育觀念也隨之調整,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是一節課良好開端的領路人,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是一節課順利開展的關鍵主體。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但易被一些教師所忽略,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導入是課堂教學進入新課程時的行為,好的課堂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調動學習動機,明確學習內容,建立與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如何將一堂課上好,利用好一堂課的開頭引起學生興趣,調動課堂氛圍,促進課堂教學內容的順利進行,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文化生活;課堂導入
一、課堂導入的教學價值
課堂導入一般發生在剛上課時,學生還處于下課的亢奮時期,教師如何發揮課堂導入的作用將學生迅速帶入教育教學就成為關鍵所在。但是大部分教師很容易忽視或者根本沒有課堂導入,而是直接“開門見山”,導致學生思維沒有開放,課堂教學過于突然,學生無法進入狀態,有的教師甚至認為課堂導入根本不重要,只是“畫蛇添足”。課堂導入作為一門教學藝術,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教學手段,從時間上看,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個環節,從方式上看,它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行為,從目的上看,它是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輔助手段。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課堂導入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課堂掌控力,構建起和諧、積極、適宜的師生關系。
雖然新課改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采取傳統課堂的教學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課容易給學生造成極其復雜的知識內容體系,這就需要高中教師去努力尋找合適的突破點去引導學生,所以運用適當的課堂導入方法顯得極為重要。任何一種課堂導入的方式,任何一個優秀的導入設計,都是針對特定的某一課時所設定的內容,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每堂課都采取同樣的導入方式,則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所以研究課堂導入不僅僅是為了完善導入的理論體系和參考價值,更在于創新課堂導入方式,更新導入資源庫,在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吸引力的同時,使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方面得到啟發,增強思想政治教師的專業授課水平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文化生活》課堂導入的原則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必修內容之一,它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這三本必修教材共同構成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內容。《文化生活》是以中學生所熟悉的文化現象為基礎,將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作為研究對象,以提高學生參與文化生活的能力作為要領,幫助學生鑒別文化、提高文化賞析能力、提升文化修養為最終目的,指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和價值觀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它一共包括四個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位于全書的第二單元,共劃分為三課時,主旨內容為文化傳播、文化傳承、文化創新。優秀的課堂導入內容不是固定的,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設計導入內容。《文化生活》的教學導入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導控性原則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對一堂課的順利進行起著引導和掌控的作用,課程開始之初,運用課堂導入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注意力和思維。教師要懂得掌控學生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來促成導入的發生。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內容的心理準備,并達到教師預設的課堂效果。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應預測到學生對導入內容可能出現的認知反應,避免陷入為了“導入”而“導入”的誤區。教師的導入內容不宜設計過多,否則就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狀況,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感,導致無法將課本知識與導入內容相聯接。在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中,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應著重注意教材所突出的繼承與發展的知識點,可以以“時光機”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發展的交叉點及二者各自的特點。
(二)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課本以外的延伸知識來啟迪學生回歸課本知識,以達到開拓學生思維的作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一專題的常考點在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了解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把握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教師在導入這一單元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文化值得我們去繼承與發展?”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必須擺脫古代教育思想的影響,另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有很多精華,發展教育必須回歸古代教育思想,學生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簡單問題的設定奠定了學習內容的擴展,學生思維得到啟發,并很快融入到教學情境當中,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啟發式導入,依然是課堂導入必須遵守的原則之一。
(三)關聯性原則
關聯性原則是很多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經常用到的方法,教師通常用一段視頻或幾組圖片與教材內容關聯起來,加強課本知識與學生生活及當代社會發展的聯系。課堂導入作為課堂的起始部分必須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學習內容的具體部分與講授內容要具有一致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若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腦力帶來疲勞。”師生感情的連接與溝通在開始上課時就已經建立了,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強迫學生進入課本知識的學習,就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思維得不到擴展與發揮,師生情感溝通就會呈現下滑狀態。課堂導入與課本內容的相互聯系可以使學生更加明確教學目的,讓課本知識與主旨內容相銜接,最終確定整堂課的基調。
三、《文化生活》課堂導入的策略
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的教師認為導入只是上課前短短幾分鐘的開場白,它無法將教材內容直接傳達到學生手中;有的教師認為導入會耽誤正常的上課時間,影響整堂課的節奏。如果進行公開課活動,教師往往非常重視導入的設計與安排,但在平常授課時就會對導入有所減弱,一些教師更加注重的是考試與講授內容的緊密結合,因此導入會逐漸被誤解為只是讓課堂看起來更具有藝術性些。教師在導入時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有趣的故事、切合課堂主題的視頻、音頻,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學生在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中獲得關注。課堂導入就如電視節目的開場白一樣,都是先引入一個大家熟悉的話題,再正式切入主題。《文化生活》教材設定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關文化的話題就越多,教師在設計課堂導入時應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以達到提高學生參與文化生活的能力、懂的賞析文化、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喚醒文化創新的意識。endprint
(一)闡明目標法
學習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南針,明確學習任務、深化學習目的可以使學生認清本節課學習內容的重難點。上課之初,教師強調課程學習的總思路,可以引起學生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過渡,這樣的課堂導入更具有深刻性,明確學習目標的導入有利于學生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積累成功的愉悅感,當目標任務在課程結束得到實現時,學生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與繼續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可以設計這樣的導入:
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日益頻繁,各國之間各具特色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與融合,促成了文化多樣性的形成與文化傳播手段的根本性變化,如何對待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它的表現形式有哪些,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是什么,相信學習過本課程之后,我們定能從中獲得啟發。這個導語明確了學習目標,前半部分是對文化現象的概括,后半部分的設問引出學習目標,并為下面的學習內容做鋪墊,起到增強學生學習欲望的作用。
(二)故事導入法
對于每個國家來說,文化同政治、經濟一樣重要,人們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時離不開文化,對于每個民族的發展來說,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志。從古至今,文化在不斷地繼承與發展中更新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用故事來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是學習《文化生活》的最佳素材,故事的選擇要從學生感興趣的、熟知的內容著手,要做到與課本知識相呼應、相銜接。
例如講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這樣導入:
大家都聽過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傳統的愚公移山寓言贊揚的是愚公及其后代不畏艱辛困苦,挖山不止的堅韌精神,同學們是否可以發揮想象力,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發揮集體的智慧來創編“愚公移山新傳”。設計故事新編的導入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原封不動地全面照搬傳統文化,也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最終體現出“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教學主題。
(三)聯系實際導入法
聯系實際就是借用周邊生活發生或接觸到的事來導入新課,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社會現實的發展動態與課本知識的巧妙結合,可以使師生產生對學習內容的共鳴,從而營造輕松自然地課堂氛圍,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第五課《文化創新》設計這樣的導入:
很多同學會和父母利用節假日出門旅行去體驗不同的風景人文,當下優秀的旅游文化,如資源豐富的山東文化,眾多的圣人賢士、文化名人聚集此地,文化經典浩瀚如海。在山東文化的對外宣傳中,常常會講三句話:泰山從這里崛起,黃河從這里入海,孔子從這里誕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底蘊豐厚的山東傳統曲藝,素有“曲山藝海”之稱,今天讓我們在賞析山東快書的過程中共同探討文化應該如何創新,從而引出“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一核心主題。
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運用新媒體手段,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注重導入的科學性、藝術性、教育性。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對新知的探求欲,課堂導入絕不能和一堂課脫節,好的課堂導入應該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它是為了深化教學內容而設置的一部分,導入的設計在于恰到好處,而不是越復雜越好,就算導入只有一句話,也可以起承轉合,引入精彩的主題課程。課堂最終還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課堂,只要教師在課堂導入找準切入點,就會產生課未始、趣已生、情已濃的效果,并最終為新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與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青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藝術導論[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58.
[2]高秉宏.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導入方法[J].學周刊,2016(19):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