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判斷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們要倡導化學教學中的聯系教學。為此,我就如何將“聯系”運用于化學教學中作了如下探索。
關鍵詞:化學教學;聯系教學;學科滲透;提高素質
俗話說:“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至今,學生的知識主要來源于書本,教師的教學也是以書本為基礎。學生在經過長時間的書本知識訓練后,只習慣于解決書本中的問題,而無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筆者嘗試將“聯系”納入教學中,即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尋找知識點之間內在的規律性東西,把零散的知識納入一個有機的系統,使知識成為一個集感性與理性于一體的整體構筑。
一、 將“聯系”運用于備課中
通過閱讀《化學課程標準》,筆者發現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現實中取材的,在備課中,應注重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同時還要注意前后可以聯系的內容、學科滲透等問題。
二、 將“聯系”運用于課堂中
(一) 本學科內的“聯系”教學
本學科內的聯系教學就是在本學科內部建立起知識內容的有機聯系,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在復習階段,通過思維導圖等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解決實際問題。
(二) 化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教學
1. 化學與物理的聯系
[例題]某學生做了如下的實驗:將一個不與鹽酸反應的小球放入盛有鹽酸的燒杯中,小球懸浮于液面。將幾枚小鐵釘投入燒杯中,至不再產生氣泡(溶液的體積幾乎不變),和開始相比,小球的位置( )
A. 上浮
B. 下沉
C. 不變
D. 沉至杯底
這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綜合題,把化學知識與物理中浮力、密度知識聯系起來。解決此類綜合題要分類分析條件,找準研究的物質及變化的原理,正確運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更要指導學生分析理化綜合題。
2. 化學與生物的聯系
[例題]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下為某食品包裝袋的部分說明。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在餅干的配料中,富含油脂的是 。
(2) 配料中可用于腌漬蔬菜的物質是 。
(3) 小麥粉中富含糖類,糖類在人體內經過一系列的變化最終轉化為水和 。
本題把生物中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與化學知識聯系起來,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另外,化學中“元素與人體健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都與生物有關。
3. 化學與數學的聯系
[例題]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30℃時,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質
B. 升溫能使甲物質的不飽和溶液變為飽和溶液
C. 20℃時,甲、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同
D. 30℃時,乙物質的溶解度比甲物質的溶解度大
這題是數學中坐標系與化學知識的整合運用。學生要準確解答這道題,除掌握化學中溶解度的知識外,還要能讀懂題,知道橫坐標、縱坐標的含義。因此,化學與數學綜合主要體現在數學的思想方法在化學學科的應用上。
4. 化學與語文的聯系
[例題]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四句詩中所描寫的物質依次是( )
A. 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鈣
B.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鈣
C. 碳酸鈣、熟石灰、生石灰、石灰石
D. 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鈣
學生的語文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分析。學生在考試過程若想以不變應萬變,只有抓住關鍵詞,分析出題目下隱藏的知識點,才能準確無誤地把問題解答出來。
(三) 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
化學是一門極具實用性的學科,它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化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教學。
1. 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在講鐵生銹的條件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去討論家里什么樣的鐵制品容易生銹,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掌握了鐵生銹的條件,從而引出如何防止鐵制品生銹。
2. 設計生活化的化學實驗
化學與生活聯系的例子有很多,如:廚房中的化學、洗滌用品中的化學、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中的化學、化肥的生產和使用中的化學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貼近生活的化學實驗,如在探究蛋白質的性質的時候,利用牛奶、雞蛋清等常見用品設計相關實驗。
總之,將“聯系”運用于化學教學中,有助于讓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使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楊九俊.建設新課程——江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理論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薛紅梅.將生活寓于化學教學中[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3):15-16.
作者簡介:
陳潔,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