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霞??
摘要:有效的數學學習,要求學生既要在思想意識和行動上積極主動參與,又要經常和同伴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與分享,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談談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
關鍵詞:小組合作;實效;有效指導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數學學習,要求學生既要在思想意識和行動上積極主動參與,又要經常和同伴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與分享,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談談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
一、 制定規則,講求合作實效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小組活動中,是否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充分思考,這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教師要從制定合作規則入手,讓學生明確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必須得遵循規則。
第一,在獨立思考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
老師提出問題后,不要急于討論,要先獨立思考一會兒,然后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以防止學習好的學生把探索的結果、答案過早地說出來,同時創造條件,給那些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時間和空間,避免優差兩極分化,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合作中得到發展。
第二,分工明確,認真完成各自的任務。
根據教學內容和活動形式的需要,每組設立小組長、操作員、記錄員(兼匯報員)、檢查員等角色,讓學生明確每種角色的職責,要求學生在合作學習時認真完成各自的任務。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有充當不同角色的機會,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可以采用“角色輪換制”:給每組(前后桌)四人編號,四個角色一星期輪換一次。這樣,小組成員分工明確,相互配合,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每個學生都把自己當作集體中的一員,積極參與合作學習,自覺管理自己的行為,防止游離于小組學習之外。
二、 有效指導,提高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是否真正有效,與教師的調控和指導分不開。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無所事事,也不能只停留在維持紀律上,應該承擔指導者、參與者、溝通者、激勵者等角色,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1. 恰當選擇小組學習時機
轉變學習方式,倡導小組合作,并不意味著可以把所有的問題交給小組討論解決。如果討論的問題過于簡單,激發不了學生討論的熱情;難度過大,則多數學生參與不了。因此,教學時要注意小組學習時機的選擇,一般在以下情況引入“小組合作”:①問題處于模糊、似是而非時;②問題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時;③學生對問題持不同看法、各執己見時。
例如教學“倍的認識”(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操作(擺小圓片),在活動中理解“倍”的意義;然后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仔細觀察情景圖,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讓同組同學解答,并記錄下來;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反饋和評價。開放的問題,開放的方式,極大地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倍”的意義的理解。
2. 合理安排合作時間
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合作學習的時間問題,向學生提出時間要求。這個時間要適當,不宜過短,蜻蜓點水式的合作根本達不到目的;也不宜過長,否則學生討論易偏離主題,浪費時間。時間要求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要講求效率,珍惜時間,它并不是硬性的,要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討論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控。
3. 運用評價指導合作
學生在合作時積極參與,認真傾聽,這是小組合作學習取得實效的保證。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不僅影響討論效果,還無法使討論深入。因此,要求教師適當運用評價對合作進行有效指導。
(1)對個體的激勵。對于課堂上積極參與小組學習、認真完成任務、專心傾聽別人發言的學生當場給予語言激勵。這樣,既使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時得到肯定,體驗參與合作帶來的樂趣,又能激發其他學生積極參與合作。
(2)對學習小組的激勵。以小組為單位,對合作學習的效果進行記分,評分標準以整個小組每個成員的表現為依據,每周給予得分最高的小組獎勵。以此激發起小組間的競爭意識,增強合作效果。可以采用攻擂、守擂的形式,每周根據積分評出擂主,暫時落后的小組可向擂主發出挑戰,通過這種形式把課堂激活起來,鼓舞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學習的熱情。
(3)對合作學習的反饋和總結。合作學習結束后,要組織學生及時評價,以便對所研究的問題形成清晰的認識,達到知識的建構。此外,要注意對合作過程的評價,例如可以評出“最佳組織獎”、“共同進步獎”、“最佳合作獎”等獎項,以激發小組的團隊意識。
三、 關注差異,培養合作品質
小組合作不僅是學習方式,更是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既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爭,更要促進學生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建立起團結、友愛、信任的情感。在同組中,由于成員間的差異,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言語流利,樂于表達;而有的學生反應較慢,羞于開口,只聽不言,或者在小組匯報時得不到同組成員的認同,甚至遭到嘲笑,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必須正面引導,培養良好的合作品質。
同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照顧差異,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使這些學生有充分表達的機會,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一分能干什么”(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時,輪到一位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同學發言,他沒能把小組探索的結果很好地表達出來,本組同學對他加以指責。教師發現了這個問題,給這個小組加上1分,同學們都感到詫異和困惑。老師提出一個問題:“這位同學能夠承擔責任,大膽地代表小組發言,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大家說這1分該不該加?”同學們聽了,齊聲說:“該加!”接著,教師又適時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和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目的而不是形式,要真正在數學課堂中扎實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合作精神,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學生一種自然而然的新型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頁.
作者簡介:
黃敏霞,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