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清??
摘要:當前的教育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僅僅運用教材知識與課堂活動對學生思維過程進行引導,激發學生思維創新動力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激發學生思維動力的同時,做好“引導”工作,照亮學生創造思維的航行。尤其是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思維教育;“引導”;拓展
一、 指明思維方向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強調“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在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今天,能在課堂上激發學生思維的老師還是比較多的,但不少老師對學生定向思維的關注不夠,造成課堂所設想的問題不能有效解決,拖延了課堂時間。詩歌教學常常需要學生聯想和想象,筆者在教授《衛風·氓》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便進行了一項思維訓練,要求學生想象婚變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確實是活躍的,但不少同學的思維是漫無目的的,一部分同學的答案是:因為封建禮教的束縛。應該說這些同學的思維展開過程中,目的是比較模糊的,他們未能根據文本信息進行合理想象,對思維過程中所體現的價值并未引起注意,這樣的思維過程并不理想。因此,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去思考,避免出現思維偏差。通過對文本信息的篩選,發現兩者是自由戀愛,根本與封建禮教無任何關系。
二、 理清思維過程
教育家杜威認為:“為了有效地發展學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養成創造的習慣,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務是形成清醒的、細心的、透徹的思維習慣。”有的時候我們同學們的思維就會出現思路混亂不清、因果牽強的情況。像解數學題,答案正確,并不代表思維過程正確。語文課中這樣的情況也是很多的。當前語文教學中,學生手上參考書眾多,很多學生在預習時就只會從參考書上直接得出答案,缺少對問題的思考,對文章的分析也只能是人云亦云,卻不能從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進行分析。梁衡在《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中寫到:“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頭,就會跌回溫軟的懷抱和贊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發現、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所以她甘愿讓酸堿啃蝕她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對于這一表達,大部分學生是贊嘆的,很少有學生提出異議,甚至深受鼓舞,問其原因,都說大師之作,自然是對的。“因為專家這么說,所以就是正確的”的思維模式和創造性思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學會思維。”這時候,作為教師就要及時地指出他們思維過程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在“美麗”與“志向”之間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對“居里夫人是不是心甘情愿的”這一觀點進行思辨,有爭議地進行討論,這樣來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不同事物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使其了解自身的思維過程,并有意地向著正確方向思考。同時,教師還可向學生教授必要的思維規律與常識,使其學會正確地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過程。
三、 拓展思維縱深
創造性思維,即具有一定開創意義的、能夠開拓新領域、開創新成果的高質量思維。創造性思維在廣度與深度上均高于一般性思維,具有很高的價值意義。對于中學生而言,因生活閱歷淺、經驗少,身心發展水平還不成熟,因此其思維水平受到一定限制,思維深度與廣度還有待挖掘。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使其向著更深層次發展。
特級教師黃厚江在教授蘇軾的《石鐘山記》時,面對學生對蘇軾的“事非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提出的不同看法時,并不是簡單否定。黃老充分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拓展他們在思維上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身思維過程產生正確認知,進而引導其從淺入深進行思考:蘇軾的觀點有沒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呢?事情“目見耳聞”就能“斷其有無”嗎?“目見耳聞”會受到那些限制呢?怎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呢?在這種由淺入深的思考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夠能得到有效鍛煉,對其思維深度與廣度產生深入挖掘,進而提升思維水平。當然,如果能為學生分享更多石鐘山得名的相關資料,就更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以上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深入挖掘與探索。
四、 規范思維道德
從創造性思維特點來看,它突破以往傳統落后的思維習慣,不受習慣思維的約束,敢于創新,勇于發現與創造,進而實現思維空間的進一步開拓。教師在引導學生創新思維時也常常引導學生學會求異思維,能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種方法思考問題。當然,突破并非是絕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創造性思維應遵循最基本的是非標準,尊重基本的規范,避免誤入荒謬。從某種意義來講,這體現的是思維品質問題,也是涉及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總之,缺乏正確思維規范引導的教育則稱不上是成功的教育。
比如,有同學在討論《祝福》中到底誰害死了祥林嫂這個問題時,竟然認為是祥林嫂自己害死了自己。這樣的觀點不能說不新,但無論從對作品理解還是思想方法的角度看都是無法站得住腳的。更有甚者,有同學對《衛風·氓》中男子的變心也提出質疑,認為女子人老珠黃,男子變心也無可厚非,這除了思維方法本身的問題以外,實際上是一種是非標準的迷失。有些老師在講授《離騷》時,認為屈原的“美”政是不現實的,是個人偏執的表現,而將其愛國精神置之不理,長此以往,培養出的學生自然會養成不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導致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只是一味地創新求異,而忽略了正確的思維原則,導致思維產生下意識逆反。作為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思維準則與思維方法的正確引導,使其掌握最基本的思維準則,并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培養學生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重要作用,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教學教學、高尚人格和人文關懷把學生引向道德的人生、文學的殿堂,為他們照亮奮斗人生的旅途和創造思維的航程。
參考文獻:
[1]張建衛,劉玉新.我國中小學創造力教育的透視與反思[J].人民教育,1997,(01).
[2]曠湘平.開設高中化學學生實驗課的方法探討[J].化學教學,1996,(12).
作者簡介:
劉長清,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