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華
[摘要]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是評價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尺度之一,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反映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在教學實踐操作中,很多學生都沒有主動質疑的意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都是教師的責任,這樣勢必形成“滿堂灌”“一言堂”的局面。教師應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有參與的欲望和勇氣,進而傳授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引導學生對問題提出質疑,并進行問題的解答,最終實現質疑問難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質疑問難;培養策略;實踐探究;提升素養
小學數學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大膽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問題提出疑惑,鼓勵學生對學習困惑質疑,讓其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學生質疑問難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即學生要對教學內容疑惑,必然已經對疑問之處進行了一番思考,這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一個體現。提升學生質疑意識和能力,不僅能夠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數學教師,對相關教學策略展開針對性研究,對全面提升數學課堂教學品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質疑
對大多數小學生來說,小學數學是其喜歡的課程。由于傳統教學意識的束縛和影響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學生主動質疑習慣沒有養成,課堂中常常處于被動接受地位,不敢與教師形成主動對話,更不會當面給出質疑。新課改大背景下,要求凸顯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特別要優化質疑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質疑活動,激發數學課堂學習氣氛,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思維。
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相關內容時,為讓學生有更為直觀的感知,一位教師這樣設計學習情境:先利用多媒體投放一組圖片,讓學生觀察,然后給出問題設計:這是學校舉辦迎新年晚會現場,在學校操場上舉行活動,學校在操場上設計了一個舞臺,長為12米、寬8米,如果要在舞臺周邊都安裝彩色小燈,需要至少買多長電線才夠?學生被多彩的圖片所吸引,當教師拋出問題設計時,學生開始了熱議。有學生問:“這么大的舞臺,怎么搭建的,要多久?”有學生問:“這個買多長的線與舞臺的長與寬有關系嗎?”有學生問:“鋪設這些舞臺小彩燈多費電呀?”有學生問:“是12+12+8+8的總和嗎?”另有學生補充道:“12+8的和再乘以2不更快?”還有的問:“這個難道是求長方形舞臺的周長嗎?”……看到學生們的提問,教師說到:“同學們,你們的問題可謂千奇百怪,不過老師很喜歡你們的提問?!本o接著教師提示:“要求需要購買電線長度就需要舞臺的長與寬。”
此外,教者在營造氛圍時不妨注意語言措辭。有些教師喜歡泛問泛答式互動,這樣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質疑思維。“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如何質疑呢?因此,教師要注意個性鼓動性語言的運用,如“這個問題還有其它思路嗎?”“你聽明白這個問題了嗎?”“老師把這個問題都講清楚了嗎?”“你對這個問題還有其它看法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教師這樣的語言,也能夠給出積極的回應。如果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質疑中,能夠獲得教師的積極表揚,其參與課堂互動質疑的熱情就會更為高漲,激活學生主動學習思維也成為可能。
二、引導質疑,助推善疑善問
學生參與課堂質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后,教師還需要給出具體的引導。學生學習認知呈現差異性,特別是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其質疑問題可能沒有太多代表性,即使是學優生也會走進思維瓶頸之中,提出的問題含金量不足,也不能給課堂教學帶來更多促進動力。教師要從質疑角度選擇、質疑操作方式等方面給出引導,讓學生通過質疑操作,能夠獲得更豐富的學習契機。
如學習《小數的意義》時,教師不妨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展開設計:我體重是78.60千克,身高是1.72米,年齡為34歲……這樣介紹大家都聽得清楚,我感覺也說得非常明白。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小數,我怎樣能夠說清楚呢?學生展開議論,教師給出引導: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小數的運用呢?學生紛紛給出示例:超市里的商品標價一般都有小數,測量長度時需要用到小數,稱量物品時也需要小數。有學生總結:一切用到數字表示的地方都需要用小數。教師讓學生針對這個觀點發出質疑,學生討論更為激烈。有學生質疑:我們表示年齡時用小數嗎?有介紹自己是9.5歲的嗎?也有學生質疑:表示人數能用小數嗎?總不能說13.5個人吧?學生展開質疑活動,對小數的意義認知也在不斷加深。教師引導學生爭論,就是要激活學生的質疑思維,讓學生在不斷思考驗證中逐漸理清學習內容,問題自然越辯越明。
三、靈活教法,調動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具有抽象性,這是學生普遍感覺數學難的原因。小學生數學思維還比較單純,一時難以找到切入點也是非常正常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給出恰當的引導和啟迪,讓學生逐步走進問題核心,這樣才能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學生數學認知基礎是重要制約因素,教師要有針對性給出引導,最需要考慮的就是學生生活認知基礎,一旦矯正設計引導視角,其發動會更為順利而高效。
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等相關知識時,學生的思維難以順利進入到數形結合之中,教師針對這種情況給出針對性引導: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形的動畫效果,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認識圖形構成規律,找到思維的起點。其次,教師將圖形拆分之后,讓學生逐個研究,形成清晰的解決思路。最后,教師發動學生展開匯總,并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展示整個操作程序,給學生帶來整體認知。學生在動態畫面的引導下,學習思維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其心理存在的一些疑問也逐個被解決,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一種快樂體驗。
正如舞臺需要布景才能增強藝術效果、吸引觀眾一樣,學生思維特點鮮明,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學情調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調整,為學生提供適合度更高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恰當設置各種學習情境,讓學生有更為直接的感知體驗,自然能夠觸發學生心智,引發學生主動學習有內驅動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最小公倍數》的教學,教師根據教材相關實例進行改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小白兔和小黑兔家在不同位置,它們都去同一個地方搬運白菜,小白兔每7天去搬運一次,而小黑兔每9天去一次,如果第一次搬運同時進行,這一天是3月1日,那么下一次,它們會在什么時候碰面呢?學生拿到任務后,參與討論的熱情很高。有學生提出:我們算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就可以了。但有學生給出質疑:算出最小公倍數就一定能得到正確結果嗎?別忘了,每一個月的天數還不一樣。經過一番探究,學生終于達成了共識。小學生對小動物之類的情境有一定的敏感性,面對教師給出的情境設計,自然有了親切感,學生學得生動,學習效果也更突出一些。
四、自主探索,創新思維
學生學習普遍缺少主動思考的意識,教師要給出更多教學設計,促使學生盡快進入自主學習思維狀態。在學習方法上教師給出多重引導,能為學生展開質疑創造良好條件。數學思維有特定路線,教師要從多個思考角度給出科學規劃,激勵學生主動尋找思維切入點,特別是發動學生展開集體性質疑活動,讓學生在討論、辯論中逐漸探索思維行進方向,這應該是數學教學最需要追求的目標。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談談自己解題的思考過程,學生能發現其中奧秘,獨特的見解相當可貴,理應贊賞。這種肯于多思和獨創性精神,對于培養學生創造思維是十分有益的。
培養學生課堂質疑意識應該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認知基礎給出更多啟迪性引導,讓學生逐漸養成質疑的習慣,這對全面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品質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發達一些,教師要優化引導策略,以激活學生邏輯思維,讓其順利進入質疑環節,勢必能夠帶來全新的感知體驗,幫助學生順利構建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沈斌.鼓勵質疑問難,點燃創新火花[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06).
[2]林傅強.在數學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質疑問難[J].小學教學參考,2016,(09).
[3]黃雅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J].內蒙古教育,2017,(02).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