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
摘 要:當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得教育教學的改革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學校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核心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努力,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目標。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思維;思維模式;培養途徑
創新是思維的核心,也是人的思想發展的基礎。在新時代教育的當下,追求思維創新已是一種全新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的學校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會創新,有效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一、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的分析
(一)開放型模式
風靡一時的“洋思中學”教學模式,好像已經無人問津,但是教學模式的研究者依然頗多。多年來,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學者、教師越來越多,花樣百出,歸根到底是為了創新,創新課堂教學。對于現今追求的課堂教學模式而言,就是能夠創新出符合具有獨特風格的、符合班級(或學校區域)學生特點的課堂教學流程或模型。同時,對于教學方法、手段、流程、結構等方面來說,在經歷分析、實踐與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師生認同的、具有特色的模式。在開放式課堂模式中,主要由教師給予能夠使學生產生共鳴的學習素材,讓學生生成開放性的學習問題,經歷問題的提煉、分析、探究過程,鼓勵學生加強小組合作,從而實現個體或集體智慧解決問題的模式。在開放式的課堂模式下,可以確保學生在數學思維上得到全面的發展,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究中享受學習過程的快樂。從開放式的課堂模式特點來說,其開放包含:第一,學習問題生成與解決的開放性。依據教師提供的學習素材,學生可以形成許多不同的學習問題,不同的問題在解決的方法與過程中可以有許多不同。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第二,結果的開放性。對于同一個學習問題,可以讓學生從不同思維角度來研究,從而可以得出許多開放性的學習結果。第三,思維創新的開放性。思維創新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利用已有思維方式進行問題的思考時能夠另辟蹊徑,能夠有獨特的思維視角,從而也能夠由此增強創新的意識。
(二)情境型模式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往往要使學生能夠抽象出一些數學公式或定律等,面對這些抽象的結論,學生常常會感覺到困難,甚至記憶不深。那么,數學教師就不得不思考如何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形成過程,能夠讓學生享受這個學習活動過程,從而達到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深刻掌握的目的。面對抽象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數學教師往往會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興趣,樂于學習。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游戲情境、故事情境、音樂情境……都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如在教學企業中的營業額與稅收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往往會創設一個具體的故事性情境,讓學生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懂得算理,從而能夠形成解決這一類習題的模型。創設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思維的更好發展,從而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三)發現型模式
發現型模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引領型課堂教學模型,教師采用一系列方法與策略,依據學習的素材,引導學生生成問題,引領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進行操作、思考與分析,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從而讓學生從知識的猜想到發現以及應用的過程。發現型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系統性過程,能夠有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在數學上能夠獲得全面的發展。
二、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培養創新意識
由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主導性過于突出,因而課堂上教師能夠給予學生進行創新的思維也就缺乏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從而也就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數學創新意識。在現有的數學學習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模仿性學習依然很強,只重視數學習題的正確率,而忽視了真正的能力。為此,數學教師要能夠采用多種策略、選擇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素材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激發與培養。
(二)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是學生獲得外界事物信息的基礎,也是思維的開始。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也要讓學生進行圖片觀察、算式觀察、實驗觀察等,讓學生在觀察中能夠發現數學規律或現象。同時,以觀察為基礎進行數學思考,以致于能夠解決問題。因而在學生的學習中要能夠多創造讓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觀察活動,促進其觀察能力的培養。
(三)培養想象力
想象是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發展性基礎,讓學生能夠進行科學性數學想象,可以更好地培養其數學思維能力以及思維創新能力。因而,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能夠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其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進行數學猜想,驗證數學結論,獲得知識體驗。長此以往,定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想象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數學教師要能夠始終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擺在學生能力發展的首要位置,采用科學性教學模式,利用讓學生感興趣的手段與策略,使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周國韜.現代教育理論研讀[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