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嬋娟
摘? ? 要: 伴隨新時代教育而來的研學旅行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狀態,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成為豐富學習生活的重要內容,為教育的多元發展提供一種可能。作者提倡以課程開發的形式結合大綱課程對研學旅行進行優化,提升其價值。
關鍵詞: 研學旅行? ? 課程開發? ? 中小學教學
自古以來,我國文人求學都遵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原則,游歷山水,遍觀古跡,領悟自然之道,體會人世之理。在“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開啟了古人游學的先河。其后,歷代文人競相效仿,游歷天涯,在行走中學習,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史記》作者司馬遷,年輕時走江南行大漠,了解各地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為此后的著書奠定基礎;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出蜀,“仗劍出國,辭親遠游”,東至蓬萊,南至嶺南,在山川之中醞釀胸襟,在湖海之邊凝聚詩意,寫下《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樣驚天駭俗的不朽詩作;毛澤東同志青年求學時期,多次利用假期,與好友結伴,深入湖南農村,了解社會狀況,寫下《湖南農民調查報告》等文章,為其以后革命方針的制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近代以來的研學起源于英國,介于游與學之間,同時又融合學與游,故而又叫“游學”。我國近代以來的游學形式多樣,比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青年出國“勤工儉學”,六七十年代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運動,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春游”“秋游”,都屬于“游學”范疇。由古及今,從外到中,游學一直被人們推崇,成了彌補書本學習不足的有效方式,雖然“游學”以游為主,但人們依然把學看得很重。到了新時期,為了更加強調“學習”的目的,“游學”被改換名稱,稱為“研學”,強調研究學習。隨著綜合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加上自古以來就有的“向外而學”的需求,研學活動在最近幾年呈現出井噴式發展的狀態,越來越多的職業機構和專職人員參與其中,制定專門化的研學課程,形成固定的研學體系,成為新時期的新型“游學”模式。但是,在繁榮發展的背后卻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過于商業組織無序,安全問題頻發
研學活動往往涉及范圍廣、人數多、事物雜,使得諸多學校不敢也不能有效組織此類外出活動,再加之一些學校老師對于研學意義認識局限,往往不愿用心盡力組織,權當研學為外出游玩的機會。由此而來,為滿足研學旅行組織需求,一批商業性的研學公司孕育而生,而一些旅行社也抓住機會,推出相關的研學項目,提供研學內容、流程、運輸、飲食、住宿、管理等一整套服務,滿足學校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目前城市學校中多采取以旅行社等公司承包的方式組織游學活動。
但是,伴隨而來的是高昂無標準的收費,以長沙地區為例,普通的一日研學旅程不含食宿,每名學生的收費高達200元左右,而較長時間的寒暑假出國游學,費用更是高達幾萬元,甚至部分學校參與利潤分紅,無形之中加重家庭的負擔。而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一些研學機構盡最大可能拉長研學時間,然而相應的后勤保障跟不上,甚至出現一個輔導老師帶50人研學的現象,在車輛運輸、飲食安全、住宿保障等方面更是問題百出,容易出現安全隱患。
二、研學內容單一固化,很多流于形式
目前的研學活動多是由旅行社組織,簡單地將旅行產品“嫁接”過來,完全沒有從教育目的出發,研學內容缺乏設計,只是強調“游”,而完全忽視“學”。研學內容多是選擇景點,采取走馬觀花式的參觀方式,即使是有歷史背景和文化元素的內容,也會被忽視,或是簡單的導游講解,更有甚者,直接以“春游”的形式,用燒烤、游戲等內容取代觀察學習,使得整個研學過程缺乏教育意義。
而相對深入的研學多是時間較長,不過不管是寒暑假的國內研學,還是較長時間的出國研學,都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并未讓學生有更深的觸動和收獲,相對城市,農村地區學習研學存在內容單一固化的問題,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和專業后勤保障,這些學校多采取延續了幾十年不變的“鍋碗瓢盆進山里,一頓飯來一篇文”的“春游”或“秋游”形式。
三、參與人員素質不高,不懂教育規律
研學,嚴格意義上定義,是教育的一種方式,被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確定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參與者理應為具有教育資格或具有教育專業背景的人員,但就目前看,被商業化的研學實施者,準入門檻低,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研學活動多由旅行社承擔,導致具體實施環節由許多非教育背景的人員承擔,他們的具體工作只是也只能是后勤保障,而教育內容的教授與引導根本不能實施,因此研學相對學校教育的資源優勢和生動性被擱置。更有甚者,為便于管理,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學生,讓學生僅有的外出研學熱情喪失殆盡。
研學活動,就其價值而言,無可非議,不僅能開闊學生視野增長見識,還能讓他們體驗到與同齡伙伴集體出游的樂趣。對家長而言,研學旅行對孩子具有更強的教育價值和功能。對學校而言,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意識,加深學生對自然、社會、文化的理解,豐富教育的內涵,具有校內學習難以替代的功能。目前紛亂的研學活動必須優化,以期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研學活動應該納入教育范疇,將其作為部頒大綱課程的有益補充。
(一)與課內知識對接,實現研學真正課程化。
研學的目的在于“得法于內,運用于外”,也就是說學校課堂知識和學習方法,是課外學習的基礎,應該自然延伸到研學活動中。就課本知識的來源分析,都是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對經驗的總結,研學只是跳過書本這一媒介,讓學生直接從外在的自然和社會中習得知識,因而學校課堂自然能夠延伸到研學之中。就課本知識的內容看,多數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與自然社會聯系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從某一角度是對自然社會的寫照。如語文學科多有關注自然山水名勝古跡的詩詞、散文作品,涉及風土人情名人故里的作品,歷史學科多有歷史遺跡出土文物等知識、地理學科涵蓋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可見的一切地理現象,生物學科將自然生命悉數囊括。
研學活動理應從這些課文內容出發,甚至是對其印證,再以求獲得新知。而這樣的銜接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這樣讓他們帶著知識出發,更有力量。因而,在具體研學活動中,不必貪多求全,或漫無目的,一次研學可以選定最能反映某一學科知識的地點,再緊緊圍繞這一地點向其他學科延伸,尋找相關的知識要素,讓研學活動有備而來。同時,積極探索有價值的研學內容和方式,讓研學課程形成體系化,符合各階段學科的規律。
(二)組織課程的設計,讓學校老師參與其中。
早在2016年,教育部聯合國家其他10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題中之意,就包含以學校和教師作為實施主體的內容。將研學課程納入學校整體課程體系之中,并且從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測試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設計,雖然我們提倡以固化的考試模式助力研學課程,但是不排斥以靈活的考查方式推進課程實施。比如游歷一處名勝古跡,可以采取多學科融入的考查方式,如語文學科可以寫一篇繪景論史的短文,歷史學科可以圍繞名勝梳理歷史沿革及相關大事,美術學科可以考查學生歸納或素描建筑特色……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多學科老師密切配合,提前備課,并集中制定考查方案,既有意又不繁。
在實地游覽過程中,相關老師要參與其中,為學生講授相關知識,并及時解答學生的相關疑問,顯然只有專業學科教師才能完成,而且對老師是一個提升過程。這樣通過一次研學活動,讓師生在共游之中實現共學,共同進步。而之于后勤保障依然可以交給旅行社等機構,減輕教師負擔,讓其專心投入,進行研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三)國家應頂層設計,以實現研學有序開展。
研學活動即使在某一校或某一地區得到很好的開展,但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也只能讓其成為少部分學生獲益的課程。同時,應時代需要,目前的研學目的地已經遍及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這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通訊。正因如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注重資源整合,將各地有益的研學課程探索進行收集,以形成可供借鑒的研學教材。此外,還應從學生評價體系入手,將研學課程的考查結果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指標,在素質教育落地生根的今天,這已經成為可能。
在課程實施保障環節,教育部門可以鼓勵,并且撥付專款作為學校開展研學活動的資金,特別是實施研學課程的教師,為其計算課時,發放相應的課時費用,促進研學活動更加規范有序地開展,避免過多的商業利益滲透,保障教育的純潔性。
研學課程作為大綱課程的有益補充,在逐步完善中一定能夠日漸其效,成為新時代的創新教育方式,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高效的教育途徑。
參考文獻:
[1]黃敏.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3).
[2]范勝武.系統構建研學旅行課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8(06).
[3]辛穎.研學旅行中,學習是怎樣發生的[J].中國教育報,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