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克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門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新型教學方式逐漸被運用于課堂教學當中。小學語文是小學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是提升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與能力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現狀,并探究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誦讀;國學經典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現狀
1.誦讀形式單一,沒有固定時間
在教學改革之后,很多學校都做出了積極的改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開始融入國學經典的誦讀,為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而努力[1]。即便這樣,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對國學誦讀的重視程度依然不高,沒有固定的誦讀時間,誦讀形式也比較單一。加上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本身文學素養(yǎng)較低,對國學經典認識不足,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傳授的國學知識也雜亂無章。國學經典誦讀只停留于表面,很多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盲目誦讀,記憶度不高,誦讀效果也比較差。
2.教師對國學經典認識淺薄
在國學經典的誦讀當中,應該遵循模糊性原則。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很多教師對國學經典的認識不足,導致其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求學生先理解再背誦,違背了閱讀原則。導致很多學校在經典國學誦讀當中,學生對國學經典內容能夠倒背如流,但是其誦讀節(jié)奏雜亂無章,誦讀效率也比較低,甚至會給學生留下國學經典刻板無味的印象,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策略
1.范讀引領,讓學生掌握誦讀節(jié)奏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誦讀國學經典教學活動當中,過于注重理解忽略誦讀節(jié)奏是導致誦讀效率不高,影響誦讀效果的關鍵因素[2]。因此,教師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誦讀國學經典,還需要做好范讀引領,讓學生掌握誦讀節(jié)奏。與現代文朗讀不同,文言文的誦讀對節(jié)奏的要求比較高,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節(jié)奏,學生也難以積累語感,對國學經典的了解難度也會更大。所以,在學生誦讀國學經典之前,教師應該做好范讀引領,教會學生正確的誦讀節(jié)奏,提升國學經典誦讀水平。
例如,在《道德經》的誦讀當中,很多學生誦讀節(jié)奏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種誦讀節(jié)奏對學生記憶和理解均會產生比較大的誤區(qū)。因此,教師在進行范讀引領時,應該教會學生正確的誦讀節(jié)奏,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通過這種斷句,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的“非?!迸c我們生活中的“非常”屬于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學生也能更容易理解。
2.誦讀積累,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誦讀習慣
在影響當前國學經典誦讀的因素當中,學生誦讀習慣不良、不具備誦讀積累屬于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還需要注重誦讀積累,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所謂“三分文章七分讀”,由此可知,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完成范讀引領之后,可以將文章的大意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并且定期安排誦讀課,或者早上安排“十分鐘國學經典誦讀”,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不斷積累,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3.故事激趣,充分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尤其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興趣是學生選擇教學內容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將國學經典與趣味性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改變國學經典誦讀枯燥乏味的現狀,從而讓學生愛上誦讀,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組織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當中,提升誦讀效果。
例如,在《詩經·兔罝》一文誦讀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兔罝的背景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在講解故事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想象故事中兩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和外貌,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增加國學經典誦讀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誦讀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當前國學經典誦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通過范讀引領、誦讀積累、故事激趣等方式,有效提升國學經典誦讀效果,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
參考文獻:
[1]彭 玫.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方式探析[J].教育,2017(1):9.
[2]湯美萍.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半月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