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年表,歷史教學,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3-0062-04
所謂歷史年表,就是將一切有關歷史的資料依時間或年份先后排列。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適當運用年表,能讓學生發現一些教材中沒有展現的問題,或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理解。這與新課程下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并開發學生思維的理念是一致的。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嘗試著用年表來開展課堂教學,現以若干課例為例,①來談談年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有助于學生對歷史背景的把握
很多歷史老師在介紹歷史背景的時候,喜歡把教材要點整理成樹形圖,這種高度概括的方法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結合時間要素,不分析各背景因素之間的聯系,往往會使學生陷于機械記憶中,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也不利于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
以“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為例,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對該重點的把握,不外乎從經濟前提、階級基礎、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筆者在課堂實踐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年表(見表1):
學生從這張年表中會很直觀地看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空前突出:愈演愈烈的周期性經濟危機、集中爆發大規模工人運動,這一系列事件與工業革命帶動下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反差。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表了《共產黨宣言》。他們的學說批判性地繼承了早先的空想社會主義,而空想社會主義者之所以局限在“空想”,除了個人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他們生活的年代,資本主義的矛盾還沒有空前激化,從這點上講,馬恩也是“時勢造英雄”的產物。而馬克思、恩格斯和空想社會主義者們一樣,都正視自己所能看到的社會問題,并給出了解決的方案,因此,他們都是有良知的學者。
2.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
歷史學習的一大魅力在于通過對復雜史實的分析,找出不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歷史學科中的很多因果關系,通常就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因此,年表的應用就有了巨大作用。
(1)加深對教材語句的理解
仍以上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年表(表1)為例: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卻擴大了社會的不公正現象。這種不公正現象很早就已經存在,但是到了三十四年代才惡化,因此有了三次工人運動,而惡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1825年后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教材分兩段介紹了經濟危機和工人運動兩種現象,而年表則清晰地反映兩者發生在同一時空范圍,直觀地反映出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讓學生加深了對教材中下面這句話的理解: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給占人口多數的勞動者帶來的好處十分有限。特別是1825年以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發生,造成工人階級的絕對貧困。
(2)補充教材未涉及的問題
如果把教材中出現的歷史現象用年表的方式呈現,有可能就會出現教材所沒有論及的問題,這有助于展現歷史的復雜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年表(片段):
教材用了大篇幅介紹《臨時約法》的內容,學生通過教材內容知道《臨時約法》模仿了美國的三權分立,但同時卻實行“責任內閣制”,很多老師會通過自己的講解,補充這一特殊設計是為防止袁世凱的專權。但是通過年表,老師可以在講解完《臨時約法》內容后,讓學生根據年表來思考為什么如此設計,把主動權讓給學生。
3.有助于學生提煉歷史發展的特點,升華主題
一堂好的歷史課好比一部優秀電影,總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如何能讓學生自主地生成,這就需要教師在處理文本的時候去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歷史年表的應用也許是一條有效途徑。
筆者在上《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時,設計了一張年表,如下:
筆者把教材中涉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關鍵語句制成一張年表,按照時間順序逐個展示,最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概覽這張年表,英國代議制確立的過程給你哪些啟示呢?
經過一番師生互動,得出結論:英國就是通過和平、漸進的方式,當中也有曲折與反復,最終確立起了代議制,成為第一個走向現代社會的國家……
4.有助于創設歷史現場,讓學生同情地理解歷史
返回歷史現場,同情理解歷史,是歷史學習中一項重要的理念。歷史年表在這方面也頗為有效。筆者以《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為例,將秦統一中國后的事跡編成年表(表4),由此開展對秦始皇功過的探討。
對焚書的評論相信很多老師有自己的見解,不再贅述。這里只提一點:通過這里的紀年表,學生會清晰地看到,推廣實施郡縣制的決策在公元前221年已經定下,南平百越等開疆拓土之后,均在邊陲設置郡縣。然而時隔8年之后的公元前213年,郡縣之議重起,也就是在這場議論中,導致李斯提議焚書,最后得到始皇同意。發生在公元前221年和213年的兩次郡國之爭相信大多數老師都耳熟能詳,但很少把他們聯系起來,特別是和焚書掛上鉤。通過年表的方式,能讓學生體會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下焚書令時的心情。在課堂上,筆者問學生秦始皇為何會下焚書令時,就有一個學生根據年表說:“秦始皇不耐煩了,老早決定的事情為什么討論個沒完沒了,干脆就不讓討論算了”,言語質樸,卻也能道出些許真諦。這不就是返回歷史現場,同情理解歷史嗎!
如本文開頭所述,“歷史年表,就是將一切有關歷史的資料依時間或年份先后排列”。然而高中歷史教學不等于歷史研究,需要充分考慮到教育對象的接受能力、課堂教學時間等問題,因此年表的設計要體現教學的有效性:是為了便于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歷史,而不是增加其理解負擔。為此,設計歷史年表需注意如下幾點:
1.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盡量不用或少用課外資料。endprint
本文第一部分所舉的四張年表,其內容基本來自教材文本。
教材文本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占有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對教材知識點的不同組合,設計成一張年表,發現并解決一些新的問題,這符合新課程下提倡的“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用同樣的原料原來可以燒出不一樣的味道、發現不一樣的“菜品”。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重視書本,同時又能發散思維。如過多地選用課外資料來達到某一立意,棄教材于無用之地,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2.形式力求簡潔、明了。
年表的設計應力求簡潔,讓人一目了然。一般來說分兩欄:時間與事件。事件欄中,不宜描寫過細,一般出示一個事件名詞即可。
3.年表的形式可多樣化。
本文第一部分所舉的四張年表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一個或一段時間對應某一事件,比如像表2《辛亥革命》、表3《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等;另一種是:事件或人物(尤其是人物的生活年代)跨度過長,很難用時間、事件一一對應的模式,否則會造成年表參差不齊,過于復雜。對這種情況,就以表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中的年表為范本,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辦法。
1.以年表貫穿整堂課
采取這種方法,往往在一堂課的開頭就會出示年表,每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就以電子課件超鏈接或板書手寫的方式,在年表的相應方位標示。按先后順序又可以分成兩種:
(1)完全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出示。這種方法可以給學生一種極強的歷史感,對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有時間上的直觀感受。如上文所舉的《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筆者就是以年表貫穿整堂課,按時間順序先后羅列知識點,讓學生在時間的延長線上體會英國代議制確立過程中體現的和平、漸進的特點。
(2)打亂時間順序,時間靠后的先出示。這是一種倒敘的模式,往往是把歷史現象先行展示,這種方法有利于設置懸念,勾起學生學習的興致。如前文所舉的《辛亥革命》一課,筆者在實踐中,出示完武昌起義之后,馬上就出示“清亡”,然后拋出一個疑問:為什么一次小小的武昌起義會讓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清王朝在短短的4個多月后滅亡呢?然后再回過頭來講述革命黨人的長期活動。這使得整堂課懸念迭起,跌宕起伏。
2.用年表總結整堂課
采取這種方法往往是在一堂課的末尾獨立地演繹年表(按時間順序逐個演繹或一次性出示整張表格),目的是把整堂課零碎的知識點放在時間軸上,做一個知識梳理與總結,有可能的話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挖掘,提出新的問題并解決之。上文所舉的《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就是運用此種方法來總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
當然,在課堂中對年表的使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自己不同的設計意圖,肯定還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方法。
中國古代史學就有編年體,這種體例雖然于事件記載上稍顯零散,但是對于歷史研究卻起著重要作用。史家陳寅恪曾在課堂上對《資治通鑒》和《通鑒紀事本末》的優劣做過一個比較,他認為:
《紀事本末》是袁樞讀《通鑒》時,心中所產生的問題,用以標題,分輯而成。不是人人閱讀通鑒時所可能發現的問題盡在于此。①
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每個專題都有自己的主線,都蘊含著編者思考的問題。但歷史的史實不盡是些主線和問題。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依托教材所呈現的史實,用年表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不失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條切實可行之路。
【作者簡介】虞森,溫州第二高級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